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应用解剖
    阴茎体部筋膜解剖对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的临床意义
    张鸿毅, 冯改丰, 周海彬, 孙萌航, 王晨月, 李华锋, 崔洁, 金磊
    2024, 42(6):  617-62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1
    摘要 ( 8 )   PDF (291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剖观察尸体阴茎筋膜结构,探索先天性隐匿阴茎病因,为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及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解剖10例成年男性尸体阴茎,观察阴茎体部各层筋膜结构特点。将解剖发现应用于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观察记录6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阴茎浅筋膜具有浅、深两个亚层,浅筋膜浅层富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保持其完整可有效避免术后包皮长期淋巴水肿;阴茎浅筋膜深层是乏血供膜状组织,与浅筋膜浅层及深筋膜间均有大量融合纤维,其作用是将浅筋膜浅层锚定于深筋膜。手术切除该层组织后,患者阴茎正常伸出,术后随访无阴茎回缩病例。阴茎深筋膜将阴茎背动脉、背深静脉及阴茎背神经固定于白膜,术中损伤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阴茎-阴阜/阴囊皮肤交界线和耻骨下/阴囊中隔脂肪平面是重建阴茎耻骨角及阴茎阴囊角解剖标记。  结论    阴茎体部各层筋膜解剖结构及功能各不相同。熟悉解剖结构对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有重要意义。 
    腹股沟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何锡珠, 梁海彬, 李泽宇, 曾德庆, 柯武妹, 欧阳钧, 王海文
    2024, 42(6):  622-62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2
    摘要 ( 6 )   PDF (261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腹股沟浅层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分布规律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与外径,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4具(8侧)成年尸体的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以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为原点划分象限,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并统计各象限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  结果    8侧共统计38个淋巴结,其中象限一(2.3±0.7)个,象限二(0.8±0.7)个,象限三(1.3±0.7)个,象限四(0.5±0.5)个。象限一分别与象限二,象限三,象限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主要动脉来源与外径情况如下:象限一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深动脉,(0.53±0.23) mm;象限二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0.56±0.09) mm;象限三为股深动脉,( 0.81±0.17) mm;象限四为股深动脉,(0.58±0.11) mm。  结论   象限一内的淋巴结数量多于其他三个象限,且面积相对较小,营养动脉外径大小满足显微外科血管缝合要求,可作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的备选区域。
    无张力性喉返神经端端吻合修复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胡徐意, 杨洋, 黄文华
    2024, 42(6):  627-63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3
    摘要 ( 5 )   PDF (265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进一步了解喉返神经血供来源,确定左右侧喉返神经的可增长范围、发出点及游离终点,为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利用改良灌注技术对20具女性和10具男性尸体进行血管灌注并解剖喉返神经血供。模拟术式中改变喉返神经走行以及在X2.5倍解剖显微镜下连续游离“迷走喉支”操作,测量操作后喉返神经增长长度。分别在游离迷走神经膜内的“迷走喉支”操作停止处、喉返神经发出点和二者中部各作组织切片,检验分离操作时无神经纤维受损,明确“迷走喉支”游离终点。  结果    喉返神经左侧血供主要来自主动脉弓和左颈总动脉,右侧血供主要来自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改变“迷走喉支”走行后,男性的可增长量结果分别为(11.93±1.23)mm(左)、(3.89±0.37)mm(右);女性的可增长量结果分别为(10.13±0.98)mm(左)、(3.17±0.33)mm(右)。同时,游离“迷走喉支”操作经过组织学检验均无神经损伤。  结论    喉返神经血供、改变神经走行后和游离“迷走喉支”后喉返神经增长长度,以及发出点体表投影等数据能够为临床手术修复喉返神经提供依据。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位点的解剖学研究
    陈永和, 马洋洋, 郑明辉
    2024, 42(6):  634-638. 
    摘要 ( 4 )   PDF (272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 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量DLB与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ITL)、肋横突外侧韧带(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LCTL)之间的距离。  结果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的胸神经背外侧支通过一个骨纤维管与椎旁间隙中的脊神经相连通,其周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竖脊肌-横突平面DLB与ITL、LCTL之间的距离从T1~T11总体呈现递增的关系,T1节段最小,分别为(4.86±1.81)mm和(5.02±1.60)mm,T11节段最大,分别为(7.94±2.43)mm和(8.43±2.57)mm。  结论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DLB可能是竖脊肌平面阻滞术的一个较理想的阻滞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ITL和LCTL作为定位标志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具有可行性。
    断层影像解剖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贤俊民, 杨伟民, 武庆杰, 苗磊, 丰育功
    2024, 42(6):  639-6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5
    摘要 ( 5 )   PDF (3251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 ②Trolard静脉型, ③中央沟静脉型, ④中央后静脉型, ⑤混合型, 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 mm,右(3.68±1.43) 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 mm,右(4.03±1.16) mm; 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 mm,右(1.21±0.48) 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 mm,右(1.14±0.67) 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 (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 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 mm,右为(3.51±0.97) 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 mm,右(3.93±1.03) mm; 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 右(1.13±0.59) 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 mm, 右为(1.72±0.75) mm。 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经皮逆行耻骨上支最大螺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杨德猛, 何金键, 张铭坤, 宋金行, 李少娟, 任天宁, 闫含笑, 胡振华, 彭丹丹, 朱树亮, 侯力康, 韩木愚, 陈志国
    2024, 42(6):  644-6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6
    摘要 ( 4 )   PDF (298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骨盆3D模型,模拟耻骨上支螺钉置入过程,确定逆行耻骨上支螺钉置入最大通道的参数。  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成年人骨盆CT扫描数据50例,导入Mimics 20.0软件,重建骨盆3D模型并模拟螺钉置入。置入流程如下:(1)确定耻骨上支螺钉通道的轴线,置入小直径虚拟圆柱;(2)增加虚拟圆柱的直径,直至其恰不突破耻骨体、耻骨上支及髋臼为止,视其为最大螺钉通道;(3)测量最大螺钉通道的长度、直径,螺钉轴线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角度。  结果    最大通道长度范围:男性右侧(107.26±7.58) mm、男性左侧(106.96±11.01) mm、女性右侧(102.34±8.30) mm、女性左侧(103.30±10.05) mm;最大通道直径范围:男性右侧(8.10 ± 0.61) mm、男性左侧(8.05±0.66) mm、女性右侧(6.57±0.77) mm、女性左侧(6.48±0.61) 螺钉通道最大长度和与横断面夹角在性别和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直径在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男性最大螺钉通道的平均直径为8.07 mm,平均长度107.11 mm;女性平均为6.50 mm,平均长度为102.82 mm。本研究可为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固定耻骨上支骨折提供解剖学参考。
    跟骨上腓骨肌滑车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张磊, 陈旭, 陈鳕夷, 吴王玉, 熊彬, 石厚银, 汪国友
    2024, 42(6):  649-65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7
    摘要 ( 6 )   PDF (281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跟骨上腓骨肌滑车的形态学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4年7月至2023年2月,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15人,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提供。根据腓骨肌滑车形态进行分型,分别测量高度、长度、与周围结构的相对位置以及切除角度。  结果   166例(77.2%)跟骨显示腓骨肌滑车。腓骨肌滑车形态可分为4型:平坦形12例(7.2%),圆锥形73例(44.0%),直脊形74例(44.6%),鹰嘴形7例(4.2%)。腓骨肌滑车中点到跟骨后表面距离和高度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脊形和鹰嘴形高度显著高于圆锥形(P<0.05)。同时,圆锥形高度显著高于平坦形(P<0.05)。圆锥形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分型(P<0.05)。圆锥形的腓骨肌滑车中点到第五跖骨粗隆的距离和到跟骰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显著长于直脊形(P<0.05)。圆锥形的腓骨肌滑车中点到跟骨后侧面之间的距离明显小于直脊形(P<0.05)。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腓骨肌滑车的分型、尺寸与位置的进一步信息,可为临床诊治增生腓骨肌滑车提供解剖学基础,避免盲目切除而造成腓骨肌腱的损伤。
    桡骨头骨性结构的测量与双侧三维配准研究
    杨珖, 陈仁杰, 李尚哲, 张海龙, 鲁谊
    2024, 42(6):  655-6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8
    摘要 ( 5 )   PDF (106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分析成人桡骨头骨性结构并对双侧桡骨头进行立体配准,分析其差异性,并对包括年龄、性别、BMI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收集53正常志愿者双肘三维CT数据,22例女性、31例男性,平均年龄(34.2±8.1)岁,除外骨性结构异常。影像学数据以DICOM格式传输到MIMICS 21.0软件中,测量双侧桡骨头外侧缘最大直径(D1max)、最小直径(D1min)、内侧缘最大直径(D2max)、最小直径(D2min)、桡骨头高度(H)及曲率半径(r)与颈干角(a);进行双侧桡骨头三维配准,评估双侧桡骨头立体结构差异性;分析年龄、性别及BMI对双侧桡骨头结构差异性的影响。  结果    53例患者的左侧D1max、D1min、D2max、D2min、H、r与a分别为(23.13±2.20) mm, (21.76±2.15) mm,(17.68±2.03) mm,(16.62±1.80) mm,(11.13±0.90) mm,(11.61±1.09) mm,(167.78±2.25) mm,(167.78±2.25)°;右侧分别为(23.28±2.12) mm,(21.87±2.15) mm,(18.28±1.83) mm,(16.93±1.77) mm,(11.32±1.33) mm,(11.53±0.89)mm,(167.81±2.31)°。 双侧桡骨头在D2max处存在显著差异(P=0.027),但平均差异小于2 mm;其他各解剖学参数双侧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不是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正常人群中,双侧桡骨头骨性结构无明显差异,并与年龄、性别、BMI情况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将一侧桡骨头骨性结构作为构建对侧桡骨头的解剖模板。
    实验研究
    糖原合成激酶3α和糖原合成激酶3β在小鼠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中的作用
    邓卫岭, 张旭辉, 陈子睿, 黄伊华, 胡亚芳, 吴永明
    2024, 42(6):  660-6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9
    摘要 ( 7 )   PDF (563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GSK3α和GSK3β在胚胎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Gsk3a或Gsk3b敲除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对其进行神经诱导分化,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    Gsk3a-/-或Gsk3b-/-胚胎干细胞仍然具有多能性,能够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然而,Gsk3b-/-无法形成神经花环,其神经干细胞也不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检测三胚层标志物的mRNA表达发现,Gsk3a-/-神经外胚层标志物的表达略高于野生(WT)组,而Gsk3b-/-内胚层标志物的表达远高于WT组和Gsk3a-/-(P<0.001),神经外胚层标志物的表达较低。RNA-seq结果显示,涉及JAK-STAT、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eurog1、Hes1等基因的变化。 结论   GSK3α抑制神经分化而GSK3β促进神经分化,其机制与JAK-STAT、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eurog1、Hes1有关。
    肝细胞生长因子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BV2细胞介导神经炎症
    沈若琪, 鲁玉宝, 王子铭, 刘斌, 张良明, 杨阳
    2024, 42(6):  666-6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0
    摘要 ( 7 )   PDF (340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为后续可能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方法    选取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HGF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等检测HGF对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活性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果    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HGF处理后,NF-κB通路显著富集;HGF处理1h时, BV2细胞增殖活力随浓度升高下降, 6h和12h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qRT-PCR显示HGF显著上调炎症因子(iNOS、TNF-α、IL-1β);WB表明HGF促进炎症相关因子(TNF-α、NF-κB p65)相对表达量上升。  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HGF通过激活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促进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神经炎症调控策略及开发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提供重要线索。
    GSK429286A促进大鼠皮瓣术后存活与感觉恢复的研究
    林加福, 王建红, 方芳, 刘东红
    2024, 42(6):  673-6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1
    摘要 ( 6 )   PDF (556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强ROCK抑制剂GSK429286A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皮瓣存活及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     取SD雄性大鼠32只,以髂腰穿支为蒂,设计切取背部大小为10 cm×3 cm跨区皮瓣。后将大鼠等分为对照组与GSK429286A组(按10 mg/kg腹腔给药),每组又分入7 d与30 d两个时间点。术后7 d,对皮瓣进行拍照,测量皮瓣坏死率。接着,利用激光多普勒称比成像仪对第二choke区的血流灌注进行测定。术后30 d,利用躯干皮肌反射对两组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术后7 d和30 d取choke二区组织,利用α-SMA与NF-200一抗分别对皮瓣内的血管和神经进行染色。体外研究部分,取15 d孕鼠DRG,分成对照组与GSK429286A(10 mmol/L)组。培养3 d后,利用Tuj1一抗对DRG轴突进行染色,后测量每个DRG轴突的长度。  结果    对照组与GSK429286A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19±7)% 与(10±5)%,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对照组与GSK429286A组第二choke区的血管管径分别为(51±8) μm与(76±7)μm,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与GSK429286A组第二choke区血流灌注分别为(115±11) PU与(163±12) PU,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30 d,GSK429286A组大鼠皮瓣内能观察到丰富的NF-200阳性的神经纤维,躯干皮肌反射为阳性,而对照组大鼠皮瓣内未能观察到NF-200阳性的神经组织,躯干皮肌反射为阴性。  结论     强ROCK抑制剂GSK429286A能够同时促进大鼠皮瓣术后存活与感觉恢复。
    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辅助下硬脑膜中动脉阻断并血肿清除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技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徐菲菲, 邵琳, 马晓樾, 李志红, 王庆怡
    2024, 42(6):  680-6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2
    摘要 ( 5 )   PDF (164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临床常见、症状严重且治疗棘手。现有的手术方式无法同时解决清除血肿改善症状及预防血肿复发的难题,导致血肿复发率居高不下。本研究开发了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并验证其治疗效果。  方法    结合CSDH及硬脑膜中动脉的解剖特点,作者首次提出了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并硬脑膜中动脉切断术(EHEMMA)。本研究结合病例描述了该手术方式,并通过回顾性队列对照分别收集EHEMMA术及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EHE)术的患者资料以及临床结局,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分别有32名及41名患者纳入EHEMMA及EHE组。术后180 d时,EHEMMA组患者血肿复发率显著低于EHE组(P=0.048)。EHEMMA组患者中无接受二次手术者,EHE组中6名患者接受二次手术。两组患者良好预后率、死亡率、术后颅内急性出血率及术区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EHEMMA术安全性与EHE术相当,可以显著降低CSDH患者术后血肿复发率并减少二次手术的需求,并以更小的代价达到与EHE术相当的功能结局。
    桡侧小切口多针固定自体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
    刘家寅, 刘会仁, 于占勇, 王岩, 孙汝涛
    2024, 42(6):  686-6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3
    摘要 ( 5 )   PDF (212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腕桡侧小切口入路多克氏针固定自体髂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 年1月~2018年1月,采用桡侧小切口多克氏针固定自体髂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19例。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25~54岁,平均37.6岁。伤后就诊时间3~32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含拇指前臂石膏固定12~16周。   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17例,不愈合2例,愈合率89.5%。临床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5周。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76.3±8.7)较术前(54.1±9.6)有明显改善,χ2= -6.780,P=0.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腕桡侧小切口多克氏针固定自体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损伤小、暴露充分、方法可靠。
    经皮伤椎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临床观察
    任涛, 瞿东滨, 郑明辉, 马洋洋, 陈永和, 李建龙
    2024, 42(6):  690-69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4
    摘要 ( 6 )   PDF (354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观察。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9例,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患者依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植骨组(n=15)、经伤椎固定组(n=58)、跨伤椎固定组(n=16)。测量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统计分析末次随访Ha丢失率、Hm丢失率及后凸Cobb角丢失率,观察3组治疗后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恢复情况。结果 89例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具有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中,经伤椎固定植骨组Hm丢失率(7.73±5.26)%及经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11.71±11.15)%均较跨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19.81±8.50)%低,有显著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植骨组较单纯经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低,两者比较具有近似性统计学差异(P=0.052)。  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经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更有效的防止术后伤椎中央高度的丢失。
    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踝关节炎的疗效及术后膝关节变化
    张凯亭, 莫方东, 揭珂, 徐镜程, 邹保利, 李卓, 邹运璇, 朱永展
    2024, 42(6):  695-69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5
    摘要 ( 4 )   PDF (178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踝上截骨术(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治疗内翻性踝关节炎的疗效及术后同侧膝关节变化。  方法    回顾2016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受SMO治疗的36例(37足)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评估踝关节疗效;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临床变化,相关分级系统和影像指标评估踝和膝关节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0.0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临床和影像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膝关节临床和影像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矫正角与髋-膝-踝角的变化具有相关性,与膝关节其它临床和影像指标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SMO治疗内翻性踝关节炎疗效良好,术后短期内不会引起同侧膝关节变化。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李伟坤, 蒋泰文, 向静, 梁水齐, 白文芳
    2024, 42(6):  700-70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6
    摘要 ( 9 )   PDF (56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身振动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t0)、治疗后7 d(t1)和治疗后30 d(t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Fugy-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MA-UE)、无痛被动肩外展+外旋总评分(PROM)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FMA-UE评分、PROM总评分、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在t1的FMA-UE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t2的FMA-UE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PROM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超声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缓解患肩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
    T-E-O三联法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镇痛及呼吸恢复的效果
    王海浪1, 王凌川2, 赵晴3, 曹亮亮1, 熊苗苗1, 张中军1, 王军4
    2024, 42(6):  705-70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7
    摘要 ( 6 )   PDF (936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微穿刺注射及T8-9硬膜外阻滞联合羟考酮(Thoracoscopic direct vision intercostal nerve micropuncture injection and T8-9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oxycodone, T-E-O)三联法用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镇痛及呼吸恢复的效果。 方法    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70):对照组(C组)和T-E-O三联法组(T组)。术毕前1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C组)或羟考酮0.1 mg/kg(T组),T组麻醉诱导前T8-9硬膜外阻滞,关胸前罗哌卡因胸腔内肋间神经微穿刺注射麻醉。术毕均送入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苏醒后拔管送入病房。术后舒芬太尼(C组)或羟考酮(T组)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5 μg/kg(C组)或羟考酮0.05 mg/kg(T组)用于镇痛补救,维持VAS ≤3分。于单肺通气(OLV)前1 min(t0)、恢复双肺通气前(t1)、恢复双肺通气后30 min(t2)、入PACU 后(t3)、拔管前(t4)、拔管后疼痛时(t5)、镇痛药补救后(t6)、出PACU(t7)时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及呼吸指数 (RI) ,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次数、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肺功能异常及躁动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T组t5-7时OI升高,A-aDO2和RI降低(P<0.05),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缩短,补救镇痛次数、肺功能异常率及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T-E-O三联法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呼吸功能。
    远端综合征(FO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综述及个案报道
    黄勇兄, 程星, 余涛, 昌耘冰, 肖
    2024, 42(6):  710-7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8
    摘要 ( 5 )   PDF (279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远端综合征(Far-out综合征,FOS)是一种罕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L5神经根在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骨赘形成、假关节、增厚的腰骶韧带、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及移行椎等解剖变异。FOS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方面,对于轻中度症状患者,非手术治疗如药物和物理治疗可能有效,而对于严重症状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UBE)等微创手术为优选方案。本文综述了FO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并通过1例成功接受UBE手术的67岁女性患者的个案报道,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治疗潜力。
    技术方法
    聚氨酯发泡胶血管止漏在人脑组织库建设中的应用
    蒲勇华, 王淼, 孙必强, 罗宇涛, 张琼花, 严小新, 潘爱华
    2024, 42(6):  716-71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9
    摘要 ( 3 )   PDF (138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聚氨酯发泡胶在开颅取脑后新鲜大体标本防腐灌注时的血管止漏和颅盖骨固定效果。  方法    复位颅盖,连续头皮缝合,用扎带沿下颌骨经耳后至颅顶环扎固定,颅内聚氨酯发泡胶填充;行股动脉双向插管,分别采用重力和微型泵灌注,测量颅骨断面漏液量,评价聚氨酯发泡胶对取脑后新鲜大体标本的血管止漏和颅盖骨固定效果。  结果    颅骨断面漏液量占比灌注液总量较低,血管止漏效果显著;干固后的发泡胶紧密粘合颅盖骨,且均匀覆盖颅底各孔裂。  结论    聚氨酯发泡胶在开颅取脑后新鲜大体标本防腐灌注止漏和颅盖骨固定效果理想,对捐献者遗容恢复有利,有助于人脑组织库的建设和发展。
    综述
    头皮和毛囊健康的多维度综合检测方法
    梁凤婷, 王雪儿, 叶理, 林枚芬, 张敏, 张琳
    2024, 42(6):  720-7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0
    摘要 ( 9 )   PDF (316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主神经系统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浩阳, 王利利, 达明绪
    2024, 42(6):  726-72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1
    摘要 ( 4 )   PDF (124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
    陈润森, 王清, 李广州, 张建, 张鹏鑫, 雷舒澳
    2024, 42(6):  730-73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2
    摘要 ( 5 )   PDF (52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椎动脉第3段的临床解剖研究进展
    安雷雷, 孔祥玉, 杜心如
    2024, 42(6):  734-7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3
    摘要 ( 6 )   PDF (295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颞中静脉变异1例
    韩可欣, 孙世宏, 赵彩云, 徐诺, 陈文丹, 陈红丽, 徐蕴
    2024, 42(6):  63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4
    摘要 ( 6 )   PDF (110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族先天性双侧髌骨缺如3例报告
    李慧彬, 沙宇
    2024, 42(6):  72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5
    摘要 ( 8 )   PDF (961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