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应用解剖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黎萌, 杜心如
    2025, 43(1):  1-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1
    摘要 ( 15 )   PDF (636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和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对股骨标本60具(正常组34具,骨质疏松组26具)头颈部行CT扫描及重建,比较两组压力骨小梁和股骨距形态差异;6具股骨标本沿股骨颈轴线的垂直面、冠状面、矢状面切开,观察压力骨小梁、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形态特点。应用Graphpad Prism v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向内后方汇合,止于股骨颈后内骨皮质并与股骨距相续;股骨距向外上发出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骨质疏松组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萎缩变细。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呈交叉连接,交叉处夹角[正常组(82.96±2.91)°,骨质疏松组(116.4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面上股骨距夹角[正常组(17.52±0.71)°,骨质疏松组(13.0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上端均附着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共同承接压应力,移行处是压力传导枢纽。骨质疏松时股骨距变小、移行处骨皮质薄弱是造成骨质疏松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之一。
    椎动脉V3段与第2颈神经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安雷雷, 孔祥玉, 刘鹏飞, 张宾, 马真, 杜心如
    2025, 43(1):  9-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2
    摘要 ( 10 )   PDF (633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3v)与第2颈神经(C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 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2N和V3v及其相邻的结构,观测V3v与C2N交叉部位,范围及形态。  结果    所有标本中V3v与C2N前支均为横向交叉,跨越椎动脉后方(33/33,100%)。依据其接触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①接触性交叉:C2N的前支依其条索状原形与V3v横向交叉,共6侧占18.2%;②压痕性交叉:C2N横跨V3v段呈扁带状或纵向凹痕状,共7侧占21.2%;③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C2N前支呈扁带状横向半环形缠绕V3v,共20侧占60.6%。交叉处呈直角交叉16侧占48.5%。V3v交叉前和交叉处管径分别为(3.82±0.07) mm、(3.35±0.05) mm;交叉前和交叉处C2N前支宽径为(2.38±0.05) mm、(3.53±0.09) mm。交叉处距中线距离(23.25±0.39) mm;交叉处距同侧寰枢外侧关节囊距离(6.26±0.2) mm;距同侧C2-3关节突关节距离(11.78±0.3) mm。  结论    V3v与C2N前支形成横向交叉性接触,其中以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为主,这种毗邻关系可能使C2N前支压迫V3v使大脑供血减少,可能是CSA发生机制之一和/或高血压合并枕颈痛的形态学基础。
    扩大经鼻入路内镜下斜坡区解剖学研究
    尹都, 岑波, 陈阳, 戴黎明, 周军格, 胡飞
    2025, 43(1):  14-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3
    摘要 ( 7 )   PDF (297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斜坡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特点,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斜坡和后颅窝腹侧病变提供指导。  方法   对6具尸体头部进行解剖学研究,血管予以红蓝硅胶填充,分别在显微镜及内镜下测量主要解剖学标志。  结果   岩尖上缘与展神经硬膜孔的距离为(3.51±0.62) mm,后床突与展神经硬膜孔的距离为(13.42±1.32) mm,展神经硬膜孔与舌咽神经距离为(21.53±1.73) mm,舌下神经管与舌咽神经距离为(25.62±2.24) mm,舌咽神经孔在咽结节尖端上方(3.73±0.54) mm,咽鼓管孔之间的横向距离为(23.14±1.15) mm。  结论    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是手术治疗斜坡腹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断层影像解剖
    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三维重建骶椎及其软骨的可视化研究
    张凤珍, 尹兆正, 伊钰营, 李磊, 赵婧, 王星,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2025, 43(1):  18-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4
    摘要 ( 11 )   PDF (235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重建骶椎及其软骨并行三维观测,为临床、教学及研究应用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  方法    利用冷冻数控技术对 1 例中国3岁女童盆部标本进行铣切,获取女童盆部连续高清断层解剖数据集。然后,应用软件分割骶椎的骨、软骨及椎间盘等结构并建立相应路径,在此基础上完成儿童骶椎模型的重建,并且对重建后的模型观测分析。最后,将该模型与收集的 20例3~4岁儿童盆部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对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予以验证。  结果    获得女童盆部薄层高清解剖学图像数据集,并构建中国3岁女童的骶椎及其软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测量结果显示S1~S4神经弓中心软骨联合(NCS)的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S1 NCS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的NCS横径。S1~S3椎体-肋部软骨(VB-CEC)的高度、周长和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逐渐减小。S1 VB-CEC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VB-CEC的横径。三维模型与 CT 影像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儿童骶椎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清晰显示骶椎及骶椎软骨的结构及位置,儿童骶椎各软骨具有发育解剖学特征。
    颈椎未成熟骺环的影像学观察
    谢思远, 林源洵, 张沄奡龙, 冯梓誉, 李义凯
    2025, 43(1):  26-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5
    摘要 ( 10 )   PDF (227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体颈椎骺环的正常发育过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颈部X线侧位片的患者250例(女98例,男152例)。将C2至C7下方的前后侧骺环分为软骨期、骨化期、融合期、成熟期4个阶段。测量骨化期骺环的高度、长度、与椎体前/后缘的距离(AP距离)、与椎体下缘的距离(CC距离)等参数,并分析这些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    椎体下方骺环的骨化最早发生在一个3岁的儿童上,15岁以上儿童的所有椎体下骺环均开始骨化,C7下方的前侧是最早开始骨化的部位,前侧骺环的骨化通常早于后侧,但后侧骺环更早与椎体融合。在25岁年龄组,仍有20%的骺环没有与椎体完全融合。骨化期骺环的平均高度为(0.7±0.3) mm,平均长度为(2.8±1.6) mm,平均AP距离为(1.3±0.6) mm,平均CC距离(0.4±0.2) mm。其中92%骺环的AP距离不大于2.0 mm,99%骺环的CC距离不大于1.0 mm。各项参数与年龄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观察颈部X线侧位片得出我国儿童颈椎骺环的正常发育过程,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个体发育情况的评估,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双肺下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探讨
    王娟, 郭龙军, 滕佳岐, 陈玉昆, 贺文
    2025, 43(1):  31-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6
    摘要 ( 8 )   PDF (504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 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结合重建5mm轴位MIP图,选择三个重点观察平面,辨识对应各分型。  结果    V6根据干的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干(88%)、双干(12%),单干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 S6和S10之间存在独立节段S*,有独立的节段性支气管(B)和动脉(A)。双下肺基底静脉的特点是放射状排列。内侧基底段静脉(V7)大部分分支管径纤细。前基底节段、外侧基底节段和后基底节段静脉(V8,V9,V10)分支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组合类型:V8+V9/V10型、V8/V9+V10型、V8+V9+V10/V10型、V8+V9/V9+V10型,各型占比率各有不同。  结论    肺静脉解剖分型及引流模式图可作为解剖识别常规手段,为肺段切除术前肺静脉精细解剖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作为3D-CT图像的补充,为肺段切除术靶静脉及支气管精细解剖了解提供帮助。
    Kager脂肪垫的分类及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的关系
    张磊, 唐湘宇, 姜璐, 杨思艺, 周鑫, 柳天宇, 汪国友
    2025, 43(1):  40-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7
    摘要 ( 7 )   PDF (171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Karger脂肪垫(Karger fat pad, KFP)的影像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PAIS)的关系。  方法    对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间的194例中国人的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进行观察。在T1加权MRI上测量与KFP相关的FHL长度、KFP高度、与KFP相关的跟腱长度、距后三角骨长度、胫骨后下突长度、KFP与胫骨的最短水平距离、KFP矢状面面积、三角骨-跟骨-胫骨角等解剖参数。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4例三角籽骨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106例(无PAIS), PAIS患者88例。根据KFP的形状、长度、高度和矢状面积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三角形)、Ⅱ型(长梯形)、Ⅲ型(短梯形)。3种KFP类型中,PAIS中Ⅲ型(72, 81.8%)最多,对照组中Ⅰ型(43, 40.6%)和Ⅱ型(55, 51.9%)所占比例较大。  结论    PAIS患者与非PAIS患者的KFP形态存在显著差异。KFP的变化在PAIS的进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理解不同类型的KFP有助于研究PAIS的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断早期PAIS提供一定依据。
    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L3椎弓根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陈永龙, 王伟, 陈炯灰, 张镇武, 李俊, 杨志超, 黄春明, 李小川
    2025, 43(1):  45-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8
    摘要 ( 11 )   PDF (417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退行性腰椎侧弯(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和无退行性腰椎侧弯(No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NS)患者的L3椎弓根形态学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州人民医院2018~2023年度住院治疗的DLS影像学资料,同时按照1:1匹配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相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收集L3椎体的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外倾角(PCA)和椎弓根高度(PH)、Cobb角。比较两组L3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差异,分析腰椎Cobb角与椎弓根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收集56位DLS患者作为DLS组,并匹配56位NS患者作为对照组(NS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DLS组L3凸侧椎弓根PL、PW、PCA、PSTL显著变小(P<0.05),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椎弓根PL、PW显著变小(P<0.05),而PCA、PSTL显著变大(P<0.05), 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凸侧椎弓根相较于凹侧PL更长、PW更宽、PCA更小和PSTL更短(P<0.05), PH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患者的Cobb角与凸侧椎弓根PL、PW、PCA和PSTL均呈负相关。与凹侧椎弓根PL、PW呈负相关,但与PCA和PSTL呈正相关。DLS组患者的Cobb角度也与凹侧凸侧PL差值、PW差值、和PSTL差值相关。   结论    DLS组L3凸侧椎弓根相对于NS组表现为“短”、“细”、“收”的变化,凹侧椎弓根表现为“短”、“细”、“展”的形态学改变。凹、凸侧不对称,其中凹侧椎弓根最为纤细,且外倾角较大,使DLS患者在凹侧椎弓根螺钉置入时更易发生意外。 
    实验研究
    食管癌中miRNA枢纽靶基因的鉴定和验证
    赵婷婷, 宋爽, 石科, 李晓英, 李攀阳, 李宁宁
    2025, 43(1):  54-6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9
    摘要 ( 11 )   PDF (465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的miRNAs-mRNAs,研究PALB2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方法    从GEO和TCGA数据库下载食管癌miRNAs数据集筛选交集,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交集miRNAs的潜在靶基因,并使用PPI网络分析确定枢纽靶基因;对靶基因和枢纽靶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选择预后差异显著的PALB2基因进行细胞试验,合成PALB2的特异性RNA(si-PALB2)转染EC109细胞,RT-qPCR检测细胞中PALB2的表达量,MTT、Transwell和流式分析PALB2对细胞活力、侵袭迁移和凋亡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变化。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miRNAs-mRNAs,并通过实验验证敲降PALB2的表达后,EC109细胞活力、侵袭转移能力均明显降低,凋亡能力明显增加,cyclinD1、Bcl-2及MMP-9表达均明显下调。  结论    MiRNAs-mRNAs是预测食管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PALB2在食管癌中发挥促癌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蛋白、抗凋亡蛋白及侵袭转移相关蛋白密切相关,是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壮药扶正方通过改善Lewis肺癌CD8+ T细胞耗竭提高PD-L1抑制剂疗效的机制研究
    莫娟梅, 张顺荣, 李健, 王振宁, 唐伟智, 梁碧琦, 庞宇舟, 周建龙, 周韶璋, 黄国东
    2025, 43(1):  63-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0
    摘要 ( 9 )   PDF (365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浸润的CD8+ T细胞耗竭以及对PD-L1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并明确其中可能的机制。  方法    MTT、平板克隆检测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LLC细胞增殖能力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的比例以及检测PD-L1表达水平,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表达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最后通过动物体内实验验证壮药扶正方和PD-L1抑制剂协同作用。  结果    壮药扶正方可抑制小鼠肺癌LLC细胞增殖能力;在小鼠体内实验中,壮药扶正方和PD-L1抑制剂可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壮药扶正方延缓CD8+ T细胞的耗竭情况,并抑制PD-L1表达;壮药扶正方可降低PI3K/AKT通路活性。  结论    壮药扶正方可延缓CD8+ T细胞耗竭和抑制PD-L1表达,增强PD-L1抑制剂治疗肺癌的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自体黄韧带干预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兔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王鹏, 张德宝, 张杨, 张海斌, 时嘉, 张少杰, 李树文, 吴一民
    2025, 43(1):  69-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1
    摘要 ( 9 )   PDF (268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兔分别行椎板切除术,对比其各组术后3、6周TGF-β1、Smad3蛋白表达量以及两者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探讨自体黄韧带抑制腰椎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关系 。  方法    将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的48只6~8月龄的日本大白兔,分为保留黄韧带组,自体脂肪回置组,不保留黄韧带组,对不同组别进行手术造模。术后对每组间的实验动物分别饲养3、6周后进行处死(3、6周各处死8只)。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定量分析、RT-PCR技术测定各组样本中的TGF-β1、Smad3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并将以上数据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其差异性。  结果    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3、6周保留组TGF-β1、Smad3蛋白表达量小于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并未发现明显差异。②RT-PCR结果显示:对于TGF-β1、Smad3两者的mRNA表达量而言,3、6周保留组明显小于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并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腰椎手术术后,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纤维瘢痕。若在术中保留自体黄韧带,可减少硬膜外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其机制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TVT与TVT-O不同位置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限元分析
    李伟君, 周沂, 吴建辉, 陈丽华, 刘海英, 翟丽东
    2025, 43(1):  76-8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2
    摘要 ( 15 )   PDF (205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 SUI)常见吊带手术: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 TVT-O),评估它们在尿道不同位置的治疗效果。  方法   根据一名无盆底疾病女性的磁共振(MRI)图像构建盆腔几何模型。将老年阴道组织薄弱认定为组织刚度降低,施加腹压模拟valsalva运动并分别在尿道近端、中远端、远端放置TVT与TVT-O,得出力学数据。结果    尿道近端的吊带会导致α角与膀胱颈位移小于正常值。“漏斗”现象在吊带位于尿道近端与中远端时消失,位于尿道远端时依然存在;不同位置吊带与尿道之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近端>中远端>远端。  结论     尿道近端(30%)的吊带容易导致尿道过紧,引起术后并发症;尿道远端(80%)的吊带治疗效果不佳;尿道中远端(60%)的吊带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尿道中远端放置TVT应该作为老年女性SUI手术的首选方法。
    临床研究
    逆行与顺行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许遵营, 刘晖, 徐维臻, 张金辉, 熊远飞, 庄平, 林金河, 吴进
    2025, 43(1):  82-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3
    摘要 ( 10 )   PDF (581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胫骨逆行髓内钉与胫骨顺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科收治的56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23例患者接受胫骨逆行髓内钉固定,33例患者接受胫骨顺行髓内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胫骨远端关节面成角、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评分、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20个月的随访。逆行髓内钉组骨折线距胫骨远端关节面平均距离较顺行髓内钉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的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行髓内钉组平均透视次数多于逆行髓内钉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逆行髓内钉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顺行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和P=0.018)。逆行髓内钉组和顺行髓内钉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10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逆行和顺行胫骨髓内钉均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有效方法,从透视次数、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来看,逆行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经皮穿刺导板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
    何一波, 罗张风, 田宇, 蒋帅, 谢龙辉, 邵怡雯, 李莉, 饶利兵
    2025, 43(1):  90-9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4
    摘要 ( 13 )   PDF (208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经皮穿刺导航模板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研究。  方法    选取2022年至2023年间我院接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3D组和传统组,每组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3D组应用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导板进行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克氏针穿刺次数、术中X线曝光次数、影像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   3D组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和克氏针穿刺次数均低于传统组(P<0.001),影像学评价显示,3D组螺钉间距、螺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平均低于传统组,3D组螺钉分布面积比与螺钉至颈皮质距离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未见股骨头坏死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定位技术结合3D打印经皮穿刺导板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精度和复位质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克氏针穿刺次数。
    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效果及预后随访研究
    刘龙奇, 史良, 王科大, 苏亦兵
    2025, 43(1):  97-10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5
    摘要 ( 9 )   PDF (101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脊髓髓内肿瘤患者92例,其中48例采用传统显微手术(对照组),44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联合组),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前后脊髓功能、临床症状改善及3年随访情况。  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率联合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发生率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月感觉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3月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联合组患者脊髓McCormick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联合组6.82%,对照组12.5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更有利于减轻手术引起的脊髓损伤,促进术后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及脊髓功能恢复,但是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不大。
    综述
    铁死亡介导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邓棕元, 陈崇, 梁国彦, 叶勇裕, 余正然, 余涛, 汪露通, 梁昌详, 昌耘冰
    2025, 43(1):  102-10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6
    摘要 ( 7 )   PDF (79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病变,常常导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IVD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目前仍无有效治疗药物。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其特点是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与IV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IVD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现就铁死亡的分子机制、铁死亡与IVDD的关系及其在临床应用潜力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IVD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
    陈泽星, 邹小宝, 朱昌荣, 杨浩志, 练沛荣, 马仁财, 陈钧麟, 马向阳
    2025, 43(1):  107-11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7
    摘要 ( 7 )   PDF (61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相关文献,从寰枢椎各种常用置钉方式的演进,特点及优化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椎体软骨发育相关分子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赵星辰, 叶勇裕, 戴景兴, 余涛, 程星, 尹东, 欧阳钧, 昌耘冰, 陈崇
    2025, 43(1):  112-1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8
    摘要 ( 8 )   PDF (54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 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控。然而,有关椎体软骨发育过程与CS致病因素的关联尚无全面综述,因此本文旨在对椎体软骨发育和CS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阐明CS致病因素背后的分子调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好的治疗CS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畸形与变异
    胎儿肺动脉吊带并多发心血管畸形1例
    吕洋, 王瑜, 张平峰, 张泽瑜, 杨文成, 付衡
    2025, 43(1):  116-1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9
    摘要 ( 12 )   PDF (146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