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2010, Vol. 28 ›› Issue (4): 452-.
沈 哲, 李振宇, 闫洪印, 顾洪生, 余 铮
田长庆, 陈 杨, 周文钰, 于 从
SHEN Zhe, LI Zhen-yu, YAN Hong-yin, et al.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 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 A组又分为A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正常者,6例;A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15 mm者,9例。B组分为B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15 mm者,共7例;B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小于正常范围者,共21例。比较、A1与B1组、B1与B2组、A2与B2组之间在治疗前后JOA评分。 结果 各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非手术组)(P<0.05)。但A1与B1组、B1与B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 ;A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 结论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应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 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 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