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5-25
      
    应用解剖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陈世新, 吴东方,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2011, 29(3):  237-242. 
    摘要 ( 17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  结论 ① 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畸形与变异
    腹壁浅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共干起于股深动脉1例
    刘跃飞, 巨积辉, 吕文涛
    2011, 29(3):  242. 
    摘要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数字化前臂穿支皮瓣模型构建与解剖学研究
    留成胜, 黄潮桐, 陈隆福, 李敬矿, 陈冬生
    2011, 29(3):  243-248. 
    摘要 ( 2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前臂数字化模型,探讨前臂动脉穿支特点,虚拟仿真临床个性化皮瓣设计。  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体无器质性损伤前臂标本4只,常温下灌注显影剂,经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3.1中,分别对骨骼、血管及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测量前臂穿支血管数目、蒂长、管径,距尺、桡骨茎突距离,为穿支皮瓣切取提供依据。根据穿支血管支配区域,对图像进行多次分割,构建数字化穿支皮瓣。  结果 数字化前臂三维构建的图像仿真高,可立体显示前臂各穿支血管及其穿支皮瓣。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数是12~17、10~15、5~11支,与实体解剖学数据基本一致。  结论 通过构建数字化前臂模型,测量数据表明各标本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可根据尺桡动脉及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的范围,对临床穿支皮瓣的切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畸形与变异
    闭孔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变异1例
    盛高建
    2011, 29(3):  248. 
    摘要 ( 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袁辉宗, 史增元, 尹维刚, 林 荣, 毛海蛟, 常希会
    2011, 29(3):  249-251. 
    摘要 ( 2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眉间区域表情肌的应用解剖研究  
    宫玉展, 徐达传, 罗盛康, 汪海滨, 孙中生, 徐 翔, 陈光平, 梁栋柱
    2011, 29(3):  252-255. 
    摘要 ( 1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眉间纹形成的解剖学机制,为肉毒素注射除皱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对6例成人头部标本的降眉肌、降眉间肌、皱眉肌进行解剖观测、标志点定位、肌肉称重及肌肉横截面积估算。  结果 眉间区域表情肌起点较恒定,止点为一个部位,各表情肌之间联系紧密,可称为“联合体”,其中以“降眉肌-降眉间肌”联合体最明显。眉间动力性皱纹主要由皱眉肌和降眉肌收缩时产生的水平方向力对眉间区域皮肤的协同作用所致。皱眉肌和降眉肌生理横截面积之比=6:1。皱眉肌:降眉肌水平分解力比值约为(8~10):1。  结论 皱眉肌和降眉肌为肉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目标肌肉,注射部位应选在皱眉肌起端1/3处和降眉肌与降眉间肌结合部位。

    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的临床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郭少鸣, 王武军, 李鉴轶, 邓 荟, 王昊飞
    2011, 29(3):  256-259. 
    摘要 ( 2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2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膈肌神经血管的起源、走行、外径、分布、长度及其交通情况。  结果 膈肌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膈下动脉,肌膈动脉、心包膈动脉膈肌支、膈上动脉和下位肋间后动脉的部分分支。膈下动脉是膈肌的主要供血血管,主要起始于腹腔动脉干或腹主动脉,起始点外径分别为:(1.52±0.06)mm,(1.61±0.04)mm。经左右膈脚的两侧上行进入膈肌,分别分成前、后两支。前支行向前外,支配中心腱中间部、中心腱两侧叶前部、部分膈肌前肋部,后支行向后外,分布中心腱两侧叶后部、部分膈肌后肋部、部分膈肌腰部。  结论 以膈下动脉为血管蒂的膈肌瓣完全具有重建食管的解剖学可行性。      

    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拉力螺钉内固定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常希会, 尹维刚, 史增元, 袁辉宗
    2011, 29(3):  260-263. 
    摘要 ( 1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  结果 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 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结论 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进针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陈浩宇, 高峻青, 李向明, 何洁芸
    2011, 29(3):  264-267. 
    摘要 ( 1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  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  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  结论 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蔡俊丰, 李 旭, 刘 林, 马 敏, 徐 贤, 尹 峰
    2011, 29(3):  268-271. 
    摘要 ( 2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缘的距离。截取带钢板的肱骨近端进行体外测量并观察钢板螺钉与肱骨头颈、大结节顶点和结节间沟的关系。  结果 大结节顶点、肩峰上缘距腋神经距离分别为(3.44±0.38)cm和(5.44±0.62)cm;钢板上缘到肱骨大结节顶点距离为(0.59±0.14)cm,到结节间沟距离为(0.74±0.19)cm。体外观察并测量见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0.5 cm时螺钉平行肱骨颈并位于肱骨颈中央。  结论 (1)肱骨大结节下2.90~4.32 cm是容易损伤腋神经的危险区域。(2)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0 cm,结节间沟后方0.50 cm是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3) PHILOS钢板的C、D、E孔和LPHP的C、D孔是危险区域。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孙 进, 闵少雄, 黄小军, 安树康, 刘 阳, 周初松
    2011, 29(3):  272-274. 
    摘要 ( 1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 采用50套正常成人干燥颈椎骨标本测量C3~7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侧块宽度C3(9.89±0.97) mm,C7(12.09±0.93)mm、高度C4(11.44±2.09)mm,C7(13.56±2.17)mm,逐渐增大。侧块厚度C3(9.03±1.46) mm、C7(6.66±0.78)mm,逐渐减小。自侧块外缘至棘突基底部上5 mm之间的长度C3(25.21±2.08)mm,C6(27.09±1.80)mm,C7与C4接近。椎板外侧端、中间的高度分别为C3(11.54±1.66)mm,C7(16.83±1.77)mm;C3(10.91±1.58)mm,C7(14.86±1.48)mm,逐渐增大。椎板外侧端、中间的厚度分别为C5(4.44±0.81)mm、C7(5.28±0.76)mm;C4(3.00±0.86)mm,C7(4.92±0.96)mm。棘突基底部的高度C4(9.33±1.67)mm、C7(11.34±1.57)mm、基底部上5 mm平面的高度C4(7.10±1.76)mm, C7(9.82±1.46)mm,C3与C5接近。棘突基底部的宽度C5(8.59± 1.81)mm,C7(11.13±1.76)mm、上5 mm平面的宽度C5(6.66±1.86)mm,C7(8.50±1.58)mm,C5最小,C7最大。  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在形态学上有可行性,能扩大椎管、重建颈椎板的稳定性。

    颌面部骨性结构及其周围血管的快速重建
    曲戎梅, 焦培峰, 邓 伟, 黄文华, 戴景兴, 原 林
    2011, 29(3):  275-277. 
    摘要 ( 1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颌面部骨性结构与血管快速重建探讨其对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 对2例志愿者和2名颌面部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 头颅血管造影扫描, 层厚0.6 mm, 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0.01和3D-Doctor4.0,对颌面部骨性结构及其周围血管进行快速重建三维模型。  结果 重建的三维模型能清楚显示颌面部骨性结构及其周围血管的详尽立体解剖形态, 所得重建图像逼真, 可观察任意剖面并且多角度变换,显示其空间位置关系和定量测量分析。重建过程简单,无须专业三维重建人员进行操作,且结果可以导入CAD软件,进行快速成模。  结论    利用三维软件进行颌面骨性结构及其周围血管快速重建能为颌面部的手术设计与实施, 提供了快速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张玉松, 李向明, 侯致典, 丁自海, 吴 涛, 卢 巍
    2011, 29(3):  278-280. 
    摘要 ( 1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  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  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中髂外动脉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卢 巍, 牛增志, 郑 伟, 张玉松, 毕振宇, 谭为, 江小蓉, 黄文华
    2011, 29(3):  281-283. 
    摘要 ( 1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内镜下腹盆部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及腰大肌位置关系的解剖学观测,为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8例成年女性腹盆部标本,在大体解剖后在内镜下进行观测,确定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的交点为内镜下的标志点,测量其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确定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手术通过盆腔后在腹部到达腹膜后间隙的相对安全区域。  结果 (1)确立了以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的交点为内镜下手术入路观察的标志点;左右侧卵巢血管束与髂外动脉相交处的角度,左侧为(20.68±3.14)°,右侧为(29.48±2.47)°;(2)交点处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左侧为(11.84±0.80) mm,右侧为(12.60±1.32) mm。  结论 在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相交平面,在髂外动脉外侧,沿腰大肌的外侧缘进入腹膜后间隙,此范围是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十二指肠降部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田 东, 钟 利, 吴 溢, 王佳玮, 王 喻, 胡丹丹, 赵国刚, 付茂勇
    2011, 29(3):  284-286. 
    摘要 ( 2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内镜诊治十二指肠降部疾病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  方法 40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长度,大乳头的形状、位置以及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内周径、外周径、肠壁厚度。  结果 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有竖直形、弧形和不规则形,多为上细下粗,且大部分标本有狭窄,狭窄处肠腔内黏膜为纵形皱襞、稀疏低矮环形皱襞或平坦无皱襞。十二指肠降部长度为(8.2±1.9)cm;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肠腔内周径分别为(4.8±1.7)cm、(5.8±1.3)cm、(6.9±2.3)cm;肠管外周径分别为(7.0±1.3)cm、(8.8±1.2)cm、(9.2±1.6)cm;内侧肠壁厚度分别为(2.29±0.63)mm、(1.91±0.49) mm、(1.75±0.73)mm;外侧肠壁厚度分别为(1.63±0.53) mm、(1.42±0.37)mm、(1.54±0.40) mm。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形状多变,与上曲的距离为(4.3±1.9)cm。  结论 行内镜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降部疾病时,掌握和认真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对寻找病变部位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断层影像解剖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肝外胆系癌的相关性探讨
    赵鑫, 李德春, 蔡 武, 刘永浩, 朱东明, 赵 华, 张子祥
    2011, 29(3):  287-290. 
    摘要 ( 1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肝外胆道系统癌(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连续857例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其胆胰汇合角度及共同管长度,确诊胰胆管合流异常67例。随机在790例不伴有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例中抽取78例为对照组,与67例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例行对照研究,分析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肝外胆道系统癌的相关性。  结果 67例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患者中发生胆系癌56.72%(38例),对照组中发生胆系癌 14.10% (11例),两组病例中胆系癌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2.27, P<0.05)。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胆系癌的病例中,胰胆管汇合类型对胆系癌的分化程度无显著影响(χ2=2.70, P>0.05)。  结论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肝外胆道系统癌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而胰胆管汇合类型对胆系癌的分化程度无显著影响。

    CT与MR成像在肝门胆管癌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  
    罗朝军, 张水兴, 梁志刚, 张 莹, 罗海营, 金浩生
    2011, 29(3):  291-295. 
    摘要 ( 1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影像表现,评估肝门区胆管癌的周围浸润,探讨综合影像学方法在肝门区胆管癌的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增强扫描、CTA、MRCP表现,影像学分型与手术所见的临床分型对照,CT/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23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CT与MRI增强扫描联合CTA、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影像学分型与手术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CT/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8%、91.6%及86.9%。  结论    CT联合MRI,能客观有效地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浸润范围,有助于临床进行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

    畸形与变异
    拇长屈肌变异2例
    王丹丹, 马建军, 陈柳一, 石静宝, 李 辉, 周志帅, 杨智奎, 曹 腾
    2011, 29(3):  295. 
    摘要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3D-FS-SPGR序列在膝关节软骨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林志春, 翟 磊, 陈燕萍, 张雪林
    2011, 29(3):  296-300. 
    摘要 ( 1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3D-FS-SPGR序列测量各期膝关节OA软骨厚度,探讨OA膝关节软骨厚度与病变进展的关系。  方法 62例OA患者行膝关节MRI检查,用3D-FS-SPGR序列测量不同部位关节软骨的厚度,并与20名对照组膝关节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轻度OA组关节软骨厚度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重度OA组大部分软骨区域软骨厚度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软骨厚度的改变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体重及BMI等与软骨厚度改变之间存在负相关。  结论 关节软骨负重面大部分区域随着OA病情的加重,其软骨厚度变薄,软骨厚度改变可能还受到体重、年龄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腰神经后支影像解剖学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张顺利, 尤兆雄, 李筱贺, 乔建业, 李志军
    2011, 29(3):  301-303. 
    摘要 ( 1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诊治腰背部疼痛及麻醉定位提供腰神经后支的影像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成年30例,行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T12-S1),将原始数据导入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行统计分析。  结果 横突根点旁开距离L1-L5分别为(20.86±6.00)mm,(21.19±4.71)mm,(22.86±4.53) mm,(24.56±5.10)mm,(26.68±5.98)mm;横突根点深L1-L5分别为(27.55±4.42)mm,(29.02±5.39)mm,(32.64±5.03)mm,(33.92±4.74)mm,(35.65±4.89)mm;横突根点高L1-L5分别为(8.12±5.84)mm,(8.22± 4.87)mm,(8.61±4.60)mm,(8.40±6.13)mm,(8.49±4.67)mm;L1- L5横突、横突根点旁开距离及深度等观测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结论 三维重建,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腰椎相关结构指标和变化规律,为腰段麻醉定位、腰背痛疾患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64层螺旋CT在DIPS术模拟穿刺途径测量中的应用
    王剑华, 周庭永, 张本斯, 成家茂, 李彦彦, 李林宏, 杜赵康
    2011, 29(3):  304-307. 
    摘要 ( 1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患者肝门静脉左支、右支1、2 cm处与肝后下腔静脉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以期为临床DIPS术提供资料。  方法 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组共39例,肝硬化组16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  结果 非肝病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肝门静脉左支、右支1、2 cm处直径没有差异性,且呈减小趋势。肝门静脉左支1 cm处与肝后下腔静脉下等分线间距离最短;上、下等分线与肝门静脉左支1、2 cm间模拟穿刺途径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等分线与肝门静脉右支1、2 cm间有差异(P<0.05)。  结论 64-MSCT能为DIPS术提供活体状态下的相关穿刺信息。 DIPS术模拟穿刺途径的研究有助于DIPS术确定穿刺途径和选择支架长度和类型。

    个体发育与椎体生理性旋转关系的研究
    侯 刚, 陈明娟, 戎利民, 陈建庭, 陈昌燕
    2011, 29(3):  308-310. 
    摘要 ( 1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膈肌代食管手术可行性的动物解剖学研究
    邓 荟, 王武军, 王兴海, 张 振, 郭少鸣, 王昊飞
    2011, 29(3):  311-315. 
    摘要 ( 1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猪膈肌的结构和动脉血供,探讨对猪行膈肌代食管手术实验的解剖学可行性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杂种长白猪6头经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将图像导入计算机行三维重建,并观察膈肌各条供血动脉的起源、走形、和分支;完整切取膈肌组织行X线摄片,观察各动脉在膈肌上分支、供血范围及相互的吻合;同时对膈肌进行大体解剖和测量。  结果 猪膈肌位置及结构与人类存在部分差异,其血供主要来自肌膈动脉、后肋间动脉、心包膈动脉及膈动脉,其主干和主要分支在重建图像上基本可显示,在X线图上可见其在膈肌上的分支丰富,相互吻合广泛。  结论 从猪膈肌的结构、动脉血供来看,具备作为带蒂组织瓣行食管替代的解剖可行性;而以膈动脉为血管蒂取组织瓣应为该手术最佳选择。

    畸形与变异
    臂丛变异1例
    王万里, 潘福勤, 刘建辉
    2011, 29(3):  315. 
    摘要 ( 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应用组织芯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及意义
    李素梅, 钟雪云, 宿宝贵, 潘三强
    2011, 29(3):  316-320. 
    摘要 ( 1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tat3、CyclinD1和Bcl-2三种Stat3通路上的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制作组织芯片,包含有860例ESCC组织、198例不典型增生组织、201例单纯增生组织及467例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1)ESCC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单纯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P<0.05)。(2) 随着ESCC分化程度由高到低,Stat3和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而CyclinD1的表达逐渐减弱。(3)三种蛋白在ESC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及大体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4)ESCC中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699,P=0.000);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0.660,P=0.000);但是CyclinD1与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  结论 Stat3、CyclinD1和Bcl-2可能在ESCC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有重要的作用,CyclinD1和Bcl-2的表达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

    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HCN2和HCN4重构
    王庆志, 周 立, 王志勇, 郭志坤
    2011, 29(3):  321-324. 
    摘要 ( 1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肌HCN2和HCN4的表达时空变化。  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 n=20)和1型糖尿病组(T1DM组, n=40):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90 d后,取左心室肌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HCN2、HCN4的定位;Western-blot、RT-PCR技术检测HCN2、HCN4在蛋白质及mRNA水平的变化。  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CN2在心室肌细胞膜上呈点状或短线状不连续表达;HCN4未见表达。Western-blot、RT-PCR结果显示T1DM组大鼠 HCN2、HCN4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升高。  结论 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出现离子通道HCN2、HCN4表达升高,导致糖尿病心脏电重构,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全髋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影响
    廖胜辉, 李玲芝
    2011, 29(3):  325-329. 
    摘要 ( 1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便于指导手术操作,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  方法 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直接在真臼位置重建安放臼杯假体,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进行内移安放,和髋臼上位方重建进行上移高位安放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  结果 (1)直接在真臼位置安放的效果是最好的,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2)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位置;(3)而在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的结果。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功能修复。

    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的建立和运动仿真
    徐洪璋, 余斌
    2011, 29(3):  330-334. 
    摘要 ( 1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仿真的方法。  方法 应用Mimics 10.01、Geomgic studio 10.0、PRO/E 2.0软件模拟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并利用PRO/E 4.0软件的机构设计和动画功能建立运动仿真。  结果 成功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屈伸、内收外展、内外翻运动仿真视频,形象了解术后STAR人工踝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外翻运动情况,直观了解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各方向运动理论活动度。  结论 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仿真有助于从人工关节术后理论活动度来预防手术的失败,提高手术的准确度。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疲劳实验
    胡孔和, 靳安民, 段 扬, 刘成龙, 闵少雄, 张 辉, 赵卫东, 吴 强
    2011, 29(3):  335-338. 
    摘要 ( 1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  方法 在6具颈椎标本上,分别行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及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行颈椎前屈后伸疲劳运动试验,观察有无丝线断裂或平板螺钉脱出、断裂现象,如有则停止试验并记录发生时的周期。  结果    丝线结扎组的试验显示所有标本均出现部分缝合的关节囊韧带撕裂、门轴侧易活动,甚至关节囊撕裂、丝线脱落及再关门;而在 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不损伤关节囊,试验显示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未出现再关门现象。  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后路手术的要求。

    畸形与变异
    卵巢动脉起自肾下极动脉动脉1例
    刘 娟
    2011, 29(3):  338. 
    摘要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浮肩损伤内固定方式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
    段连鸿, 黄继锋, 赵卫东, 梁栋柱, 夏平光, 刘新园
    2011, 29(3):  339-342. 
    摘要 ( 1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浮肩损伤临床常用的3种内固定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手术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左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人为制造浮肩损伤模型,对4种状态进行试验:正常标本、单纯锁骨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  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单纯锁骨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12.60±0.95)°、后伸(8.53±0.60)°、左侧弯(12.47±0.73)°、右侧弯(12.32±0.69)°、左旋(10.17±0.59)°、右旋(11.42±0.62)°,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增大(P<0.05);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5.50±0.96)°、后伸(2.77±0.67)°、左侧弯(3.61±0.70)°、右侧弯(5.06±0.71)°、左旋(3.28±0.58)°、右旋(3.58± 0.92)°,与其他固定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  结论 治疗浮肩损伤的最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锁骨及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以避免肩胛骨畸形愈合而造成肩关节不稳定。

    畸形与变异
    肝动脉变异伴副胆囊管1例
    陈红浩, 杨建华, 刘雪亚, 胡威利, 王俊魁, 潘子涵, 周传坤, 张佩佩, 马建军
    2011, 29(3):  342. 
    摘要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踝部皮肤缺损
    秦 毅, 江建明, 秦 杰
    2011, 29(3):  343-345. 
    摘要 ( 1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最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  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  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
    于晓兵, 赵德伟, 王卫明, 钟世镇, 刘宇鹏, ??耀
    2011, 29(3):  346-349. 
    摘要 ( 1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7年始,对20例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撕裂行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术,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5~72岁,16例无外伤史,4例有外伤史,均有肩关节疼痛伴有夜间痛、活动受限,Neer征阳性,疼痛反射弧阳性、撞击诱发试验阳性,术前MRI扫描示肩袖损伤,关节镜检查可见肩袖大撕裂10例,中撕裂6例,小撕裂4例,均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成形术,其中13例行缝合锚钉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最终随访时采用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10~32个月),ASES评分优良率为85%,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90%,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ASES:P<0.001,Constant-Murley:P<0.001)。  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是治疗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上睑解剖结构及其在上睑下垂矫正术中的意义
    唐建兵, 程 飚, 李 勤, 余文林, 吴燕虹, 曾 东, 齐向东
    2011, 29(3):  350-352. 
    摘要 ( 1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熟悉上睑解剖结构,进一步提高上睑下垂的矫治疗效。  方法    近3年共治疗132例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大部分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或者折叠的手术方式,术中精细解剖上睑提肌肌瓣,注意勿损伤动脉弓、泪腺等结构,Whitnall韧带视情况予以切断。再按照上睑下垂的程度进行肌瓣缩短或者折叠。  结果 大部分病例术后矫正效果满意,3例患者矫正不足,1例患者矫正过高,2例患者重睑线不完全对称,经过进一步处理效果满意。  结论 按照解剖结构精细分离上睑提肌肌瓣,按照上睑下垂程度估测上睑提肌缩短的距离是成功进行上睑下垂矫正的关键。

    臀大肌下间隙软组织肉瘤屏障切除术相关问题探讨
    江仁兵, 白靖平, 锡林宝勒日, 龚 磊, 何祖胜, 周 阳
    2011, 29(3):  353-355.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臀大肌下间隙软组织肉瘤屏障切除术可行性和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⑴对3具6侧成人臀部标本的臀肌筋膜、臀大肌下间隙各壁组成、臀上动脉、坐骨神经出盆处进行解剖观察。⑵对15例臀部软组织肉瘤屏障切除术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臀大肌下间隙各壁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对软组织肉瘤生长具有屏障作用。(2)臀上动脉出盆处并不游离,在坐骨大孔内缘1 cm左右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固定臀上动脉。(3)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下孔之间间隙较疏松,表面有一层脂肪组织。(4)15例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12例无瘤生存,2例出现转移而死亡,1例复发后放弃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均出现程度不等的下肢跛行。3例臀上血管损伤出血,咬除部分髂骨骨质结扎止血。  结论    (1)屏障切除术适用于臀大肌下间隙软组织肉瘤;(2)臀上动脉的损伤可以通过切除部分髂骨骨质进行结扎止血。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李 佳, 欧云生, 权正学, 蒋电明, 唐 可, 安 洪
    2011, 29(3):  356-360. 
    摘要 ( 1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6月-2009年8月的52例胸腰段段骨折患者,均为AO分型中的A型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角。手术前后CT测量椎管内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随访(16.5±7.8)月(12~30月)。无切口感染、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和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恢复满意。Cobb's角术后和末次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内占位比为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  结论 伤椎椎弓根植骨可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的椎体缺损,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重建骨折稳定性,前中后三柱重建稳定,是治疗胸腰椎A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直肠膀胱(子宫)襞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郑镇木, 罗湛斌, 吴印爱, 范小华, 张思奋
    2011, 29(3):  361-362. 
    摘要 ( 1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结合直肠膀胱(子宫)襞的解剖特点,探讨其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56例直肠癌手术中直肠膀胱(子宫)襞的解剖位置及其与盆段输尿管、直肠系膜的毗邻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保持沿直肠膀胱(子宫)襞内侧界面进行。  结果 全组均未发生盆段输尿管损伤,术中均可清楚观察到直肠膀胱(子宫)襞这一解剖结构,其位置较为恒定并位于盆段输尿管、直肠系膜之间。  结论 以直肠膀胱(子宫)襞作为解剖标识,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技术方法
    睫状小带标本制作的改良方法
    李文奇, 方凌凌, 任同明, 何晓静, 范子豫, 刘恒兴, 马会强
    2011, 29(3):  362. 
    摘要 ( 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