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应用解剖
    松果体区脑池和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研究
    樊 俊, 漆松涛, 张喜安, 石 瑾
    2011, 29(1):  1-6. 
    摘要 ( 2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研究松果体区脑池及其蛛网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20例尸头松果体区各个脑池的形态、边界、内容物及相关蛛网膜结构。 结果    松果体区的蛛网膜结构包括蛛网膜袖套、环中脑后膜和小脑前中央膜,其中蛛网膜袖套由枕叶底、内侧面及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在幕尖处汇合而成,包裹Galen静脉系统、松果体及松果体上隐窝;环中脑后膜由枕叶底面及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在幕切迹处汇合形成,环绕并附着于中脑背侧;小脑前中央膜由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和蛛网膜袖套汇合处发出,前下方附着于下丘。四叠体池与小脑上池通过小脑前中央膜分隔,与后胼周池通过蛛网膜袖套分隔,与环池后部通过环中脑后膜的升段分隔,环池后部与小脑中脑裂池通过环中脑后膜的水平段分隔。  结论 重新划分了松果体区各个脑池的范围与交通情况,明确了蛛网膜的形态与分布。

    面神经减压术中鼓索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李健东, 李 娟, 汪学勇, 赵 亮, 刘永亮
    2011, 29(1):  7-9. 
    摘要 ( 19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面神经鼓索发出的位置和类型,为面神经减压手术和其它中耳乳突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2005年4月~2009年10月在我科接受单侧面神经减压术的216名成年汉族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鼓索发出的位置和类型。 结果 鼓索以单根的形式由面神经干发出占69.0%(149例)。以双根的形式发出,占19.4%(42例)。以3根的形式发出,占3.2%(7例),鼓索的多个根最终都在面隐窝下方汇合成1根,进入鼓室。由于手术入路的关系,18例未见鼓索的发出点,占8.3%。单根鼓索按发出的部位:由茎乳孔区的锥形筋膜分出占55.0%(82例),由乳突段面神经干分出占43.0%(64例),由面神经锥段分出者占2%(3例)。 结论 鼓索由面神经乳突段发出的只占29%。22.6%的鼓索存在多根现象,本调查还发现2%的鼓索由面神经锥段发出的异常现象,都应该引起医生的重视,避免在手术中误伤,出现医疗事故。

    侧颅底手术中乙状窦应用解剖学研究
    严 波, 吕海丽, 张秋航
    2011, 29(1):  10-12. 
    摘要 ( 2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侧颅底手术中乙状窦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为进一步提高侧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40个,采用耳后切口行标准乳突根治术。充分暴露颅中窝及颅后窝硬脑膜、外半规管、面神经膝部、乙状窦、颈静脉球、乳突、茎乳孔、二腹肌嵴、外耳道后壁等重要解剖结构。使用双脚规测径器或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相关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41±0.32)cm,乙状窦外侧壁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是(1.02±0.38)cm,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是(1.28±0.13)cm,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即面神经膝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56±0.20)cm,面神经乳突段终点(即茎乳孔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62±0.22)cm,二腹肌嵴至乙状窦的距离是(0.52±0.18) cm,茎乳孔至乙状窦的距离是(1.02±0.24)cm。  结论 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和终点至乙状窦的距离及乙状窦至二腹肌嵴和茎乳孔之间的距离均呈正相关;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化程度不同而各异。

    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单建林, 姜 恒, 李 放
    2011, 29(1):  13-16. 
    摘要 ( 2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化颈前手术入路。 方法 成人尸体标本22具,在环状软骨下缘水平横形切断气管、食管,观察椎前筋膜在椎体前方的移行,观察右侧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穿出椎前筋膜处与颈椎椎体水平的对应关系和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在同水平横行切开椎前筋膜、颈动脉鞘及其内容,横断面观察椎前筋膜的层次、质地、各层次向两侧的移行及与颈动脉鞘的关系,观察颈动脉鞘的形态及体验游离椎前筋膜的难易。  结果 颈椎椎前筋膜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二层容易相互分离,颈动脉鞘内侧直接与椎前筋膜浅层相移行。右侧喉返神经均在胸1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缘穿出椎前筋膜,甲状腺下动脉约在颈6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缘穿出椎前筋膜。  结论 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被利用使颈前手术入路更合理和安全。

    颈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顾红林, 张 烽, 金国华
    2011, 29(1):  17-20. 
    摘要 ( 1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颈前外侧入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具标本模拟右侧颈前外侧入路进行解剖观测。  结果 颈总动脉的分叉在C4水平为70%。面静脉70%在C3/4椎间盘水平注入颈内静脉。颈交感干位于椎前筋膜下方,行于颈动脉鞘的正后方,并在头长肌和颈长肌表面纵向延伸。C6水平颈交感干和颈长肌内侧缘之间的距离(14.5±4.8)mm, C6水平颈交感干的直径为(2.6±1.2)mm。上神经节位于C2水平,长度和宽度分别是(11.9±2.5) mm和(7.4±4.2)mm。中神经节位于C5水平4例,C6水平6例。长度和宽度分别是(8.9±5.9)mm和(5.1±3.2)mm,椎动脉无一例外都穿过C6横突孔上行。C5的钩突的高度和宽度是最小的,但是从钩突的内侧缘到横突的前结节却拥有最长的距离(P<0.05)。  结论 采用该入路对于颈椎前外侧的病理性损害具有直达病变部位、损伤小、减压彻底,最大程度上保留病变节段的运动性和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李瑞君, 路来金, 宫 旭, 张志新, 宣昭鹏, 崔建礼
    2011, 29(1):  21-24. 
    摘要 ( 1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通过对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数量、外径及吻合情况。 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上方(16.6±1.9)cm,外径(1.6±0.2)mm,穿支动脉出现率93%,在尺侧上副动脉全程都有分布,管径0.5~1.3 mm之间,并在深筋膜表面形成纵向稠密的血管吻合网。远端穿支位置相对恒定,距肱骨内上髁上方距离(3.3±1.2)cm,管径(0.9±0.3)mm,并与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发出的皮肤穿支形成血管吻合,有1~2条伴行静脉,直径(0.8±0.4)mm。  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穿支所形成的血管吻合网血供可靠,远端穿支管径较粗、位置恒定,以肱骨内上髁上方3 cm尺侧上副动脉远端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以臂内侧中下部皮肤为供区,不携带尺侧上副动脉,设计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可用于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

    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林金堆, 林加福, 郑和平, 徐 皓
    2011, 29(1):  25-27. 
    摘要 ( 1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修复膝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收肌结节、股骨内侧髁为观测点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关节支的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  结果 膝降血管关节支在距股骨内侧髁下缘上(5.9±1.2) cm处发出两大分支:①骨膜支起始外径(1.3±0.2)mm,在股骨内侧髁面上走行距离为(4.8±1.1) cm;②髌下支起始外径为(1.3±0.2) mm,向下走行距离为(6.6±1.5)cm。  结论 可形成膝降血管髌下支—骨膜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

    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外侧韧带的应用解剖
    孙 强, 周捍东, 郑加法
    2011, 29(1):  28-30. 
    摘要 ( 1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髌下脂肪垫血供特点及在TKA术中的意义
    林宇进, 高兴华, 黄保华, 侯之启
    2011, 29(1):  31-33. 
    摘要 ( 1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测髌下脂肪垫血供特点,为TKA术中如何保护其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20侧防腐及2侧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用巨微解剖法观测髌下脂肪垫血管网的组成、走行及分布。  结果 髌下脂肪垫血管网外侧由膝下外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降支构成,内侧由膝下内侧动脉升支、膝降动脉髌上支的降支、膝降动脉关节支的髌下支构成,各支互相吻合形成网状结构,为"密集血管区",位于在髌骨内、外侧旁开5 mm范围以内,髌尖下约14 mm,髌韧带后面10 mm区域。此血管网向髌骨下极、髌韧带后部、髌下脂肪垫及其表面的滑膜提供血供。  结论 髌下脂肪垫具有滋养其周围结构的功能,在TKA术中应予保留,若需切除至少应保留"密集血管区"部分。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李向明, 张玉松, 侯致典, 吴 涛, 丁自海
    2011, 29(1):  34-38. 
    摘要 ( 1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 方法 (1) 12具(24侧)防腐固定成人骨盆段标本,解剖骶前间隙,观察骶前的筋膜层次,骶直肠筋膜,盆内脏神经等,测量骶直肠筋膜和盆内脏神经的相关解剖数据。(2) 参照Marotta方法,模拟手术置入导针,测量导针在骶前间隙中的相关解剖学数据。  结果 (1)骶前的筋膜可分为5层;(2)骶直肠筋膜的出现率是91.7%,在骶前壁层筋膜的起始部位:S2为16.7%,S3为41.7%,S4为33.3%,它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 (3)盆内脏神经限制直肠下段的解剖分离,可作为骶前间隙“矢状安全区域”的指标,其长度是(22.9±3.2)mm; (4)模拟手术时,导针到盆内脏神经的最短距离是(7.8±1.9)mm,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是(15.0±3.6)mm。 结论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由于骶直肠筋膜、骶前静脉丛横干和骶前血管变异的存在,手术入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解剖学测量及其意义
    徐 松, 贾 蕾, 江 超, 邝满元, 王岐本
    2011, 29(1):  39-41. 
    摘要 ( 2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20例(男、女性各10例20侧)正常成人防腐骨盆标本,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测量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起点宽度、附着点宽度、韧带上缘、中部和下缘长度、韧带中点宽度和厚度。  结果 男、女性骶结节韧带上缘、中部和下缘长度分别为(12.19±0.49)cm和(11.20±0.39)cm 、(8.02±0.80)cm和(7.22±0.90)cm、(6.67±0.24)cm和(6.76±0.15)cm,两者比较除韧带起始部宽度和上缘长度存在差异(P<0.05)外,其余无统计学差异;男、女性骶棘韧带上、中、下平均长度分别为(4.45±0.14)cm和(4.56±0.32)cm、(4.27±0.17)cm和(4.54±0.67)cm、(4.44±0.33)cm和(4.67±0.42)cm,韧带起始部宽度、韧带中点宽度和厚度男、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临床骨盆骨折和妇产科疾病的治疗联系紧密,本研究为临床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成人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刘贞明, 曲永松, 安月勇, 吕美玲, 裴艳芳, 韩文祥, 王 枫
    2011, 29(1):  42-44. 
    摘要 ( 29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 结果 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7%、16.7%、30.0%、43.3%、 50.0%、83.3%、82.1%、84.6%、83.3%、87.5%、95.5%。  结论 成人胸椎横孔下韧带在胸椎间孔内普遍存在,当其肥厚、钙化压迫胸神经根时可以将其切断。

    畸形与变异
    双肱动脉合并肌皮神经变异1例
    张 幸, 夏春波, 兰羚元, 杨 展, 程先雄
    2011, 29(1):  44. 
    摘要 ( 9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虚拟手在纵形断指临床解剖学的研究
    陈隆福, 黄潮桐, 李敬矿, 陈冬生
    2011, 29(1):  45-50. 
    摘要 ( 2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研究纵形断指的临床解剖学特点。  方法 将虚拟手模型三维图形文件导入Mimics软件,利用Simulation模块的正交立体切割工具,对重建后的手分别沿指体侧中线、指体侧中线偏背侧、指体侧中线偏掌侧、指体掌(背)侧中线截面进行切割,并对其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测量。  结果 建立了基于解剖结构的可视化手模型并精确显示其主要解剖结构,各结构可单独、联合显示,可任意旋转缩放,模型透视及多剖面显示。切割截面骨骼、动脉、神经、肌腱等结构呈现纵向斜形,动脉管腔截面可见短斜形、长斜形、类圆形等多种形式。各平面切割缺如情况不一,呈现多平面,多形状,多节段,空间立体分布特征。切割截面形态与伤指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能真实反映断指伤情及损伤特点。 结论 数字化虚拟技术可较真实的虚拟再现纵形断指伤情,能为纵行断指伤再植研究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

    畸形与变异
    双侧肾血管、睾丸血管变异1例
    张维敏, 方文捷, 杨向群
    2011, 29(1):  50. 
    摘要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桡骨茎突部软组织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肖 亮, 刘 强, 李义凯
    2011, 29(1):  51-54. 
    摘要 ( 16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测桡骨茎突部软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变异,为临床局部封闭、针刀等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例成人腕关节防腐固定标本的第1骨性纤维鞘管长度、上下口直径,及其与桡动脉、桡神经浅支间的宽度进行测量,并对纤维间隔和拇长展肌副腱进行了观测。  结果 单隔间63.3% (19例),表现为拇长展肌(APL)肌腱与拇短伸肌(EPB)肌腱通过同一个纤维鞘管,中间无纤维间隔;双隔间 36.7%(11例),表现为纤维鞘管中存在纤维间隔将APL与EPB肌腱隔开。APL副腱70%(21例),表现为 APL存在1~4条副腱。纤维鞘管的长度、下口内、外径及上口内、外径分别为(35.35±3.04) mm、(9.36± 0.38) mm 、(11.08±0.36) mm、 (13.15±0.87) mm和(13.67±0.82) mm。纤维鞘管与桡动脉、桡神经浅支间的距离分别为(1.60±0.17)~(4.58±0.45) mm、(1.42±0.18)~(4.59±0.45) mm。  结论 第1骨性纤维鞘管可作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部位。

    下颌下腺移位预防放疗口干燥症的应用解剖
    王伯钧, 徐志文, 吴柳青, 夏春波, 谭勇华, 秦小云
    2011, 29(1):  55-57. 
    摘要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下颌下腺移位于颏下间隙预防头颈部放疗后口干燥症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侧经颈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在2.0~3.0倍的便携式手术显微镜下对下颌下腺及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下颌下腺腺体的体积、下颌下腺导管的长度及腺体周围动静脉腺支血管的走行、分布、毗邻关系等显微解剖特点。 结果 下颌下腺以下颌舌骨肌后缘为界分为较大的浅部和小的深部。浅部体积为(1.7±0.5)cm3;深部为下颌下腺的延长部分,体积为(1.0±0.8)cm3。下颌下腺导管由下颌下腺浅部的深面发出,长约5cm,开口于舌系带旁的舌下肉阜。 结论 下颌下腺移位于颏下间隙预防头颈部放疗后口干燥症的手术具有可行性。

    畸形与变异
    小指指浅屈肌变异1例
    张蓝方, 马建军, 石静宝, 周志帅, 陈柳一, 杨智奎, 刘雪亚, 胡威利
    2011, 29(1):  57. 
    摘要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3.0T 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生理状态下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
    石建成, 刘怀军, 赵 林,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和
    2011, 29(1):  58-62. 
    摘要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般人群生理状态下各种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所占比例、性别比等。  方法 连续性抽取正常MRA图像计1081份定义为一般人群生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按颈内动脉供血范围及Willis环发育情况进行分型,分析各种类型发生情况。  结果    一侧A1优势型与非一侧A1优势型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 (x2 =1.6274  P=0.2024),左右侧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 (x2=3.5353  P=0.0601)。左侧A1优势型发生率(121/164)与右侧A1优势型发生率(43/164)存在显著性差异(u=6.09,P <0.001),左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发生率。前循环优势型与非前循环优势型无性别侧别构成差异(x2=0.6285,P =0.4279),在性别构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0.1706, P<0.001),前循环优势型更亦发生在女性。一侧A1优势型合并前循环优势与非一侧A1优势型发生前循环优势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0.1254,P =0.7233)。生理状态下标准均衡型MRA完整Willis环显示率较低。 结论 MRA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价生理状态脑血管类型的方法,利用MRA评价生理状态下脑血管类型可以为其他与脑血管类型有关疾病提供正常对照。

    CT血管成像乳突导静脉影像解剖学研究
    盛 波, 吕富荣, 吕发金, 肖智博, 尤云峰, 刘 楠
    2011, 29(1):  63-66. 
    摘要 ( 9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乳突孔及乳突导静脉管进行形态观察及定位,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回顾性重建67例采用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乳突孔影像,测量乳突孔位置及观察乳突导静脉管走行。  结果    乳突孔数量及位置变异较大,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多样,其外口明显多于内口,乳突导静脉管外口主要位于星点与乳突尖连线的后方1.5 cm范围内,且位于星点侧靠近中点1.5 cm范围内,内口大部分位于星点到乳突尖连线前上方1 cm范围内,并且主要集中在星点与乳突尖中线两侧1 cm范围内,上述区域即为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区域。 结论 乳突孔、乳突导静脉管及走行其中的导静脉正常解剖变异复杂,CT三维成像能够对其很好评价。

    股骨近段髓腔解剖参数测量与不同类型人工股骨假体的选择
    刘宏伟, 孙俊英, 张云坤, 郁忠杰, 王禹基, 孙荣彬
    2011, 29(1):  67-71. 
    摘要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414例股骨近段髓腔解剖特征的X线影像学测量,为临床合理选择股骨假体提供参数。  方法 随机选择414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期间股骨近端DR影像资料(DICOM格式),用Dicom viewer软件测量10项股骨近段髓腔径长参数和5项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的特点、相关性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结果 (1)年龄因素(女性)和峡部内径显著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小粗隆中点下方20 mm处髓腔至峡部髓腔内径变宽大,整个股骨近端髓腔呈宽而直的烟囱型。(2) MCFI集中于1.8~2.4,占总的被测人群68.08%。(3)本组所测CFI,根据Nobel分型,烟囱型髓腔占13.0%,正常型髓腔占72.5% ,漏斗型髓腔占14.5%。(4)MCFI和CFI显著正相关,MCFI和DCFI无显著相关性;CFI和DCFI、股骨远端髓腔开大角度显著正相关,CFI和峡部内径显著负相关;DCFI和股骨远端髓腔开大角度显著正相关。  结论 (1)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大小变异较大,国人之间及与欧美白种人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MCFI、CFI、DCFI对描述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各有侧重,三者结合髓腔径长参数能更准确、细致地刻画髓腔形态。

    实验研究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在皮质发育畸形大鼠海马中的表达
    张 毅, 晏 勇, 张建刚, 黄 敏, 贺 兴
    2011, 29(1):  72-76. 
    摘要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皮质发育畸形(MCD)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质发育畸形异常局部神经回路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腹部X射线照射孕16dSD大鼠构建子代MCD模型,对30、60d对照组与实验组子鼠(P30、 P60)行HE、Timm染色以检测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SDF-1α的表达情况。 结果 ①Timm染色示模型鼠海马出现苔藓纤维出芽;②免疫组化示SDF-1α在模型组海马CA1区异位神经元有表达;③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P30、P60较同期的对照组表达降低。  结论 SDF-1α的下调可能参与皮质发育畸形海马中异常神经回路的形成。

    PDLLA/PLA-PEG-PLA新型人工骨修复恒河猴颅骨缺损实验研究
    李 森, 靳安民, 王 清, 刘成龙, 张 力, 王高举, 闵少雄
    2011, 29(1):  77-82. 
    摘要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 在4只恒河猴双侧顶骨24个10 mm颅骨去骨膜全层骨缺损中分别植入4种筛选出的支架/成骨细胞复合体,术后6、 12周采用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 大体观察,都未引起明显的全身反应,局部切口愈合良好。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均证实人工骨在术后6周、12周成骨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也高于单纯注射成骨细胞对照组,而改性的PDLLA/PLA-PEG-PLA、PDLLA/β-TCP及 PDLLA/BG成骨能力优于单纯PDLLA,X线评分证实PDLLA/PLA-PEG-PLA成骨能力最强,12周时成骨量达缺损区70%。  结论 4种筛选的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具有较强的体内成骨效能,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畸形与变异
    升结肠错位阑尾炎1例
    李 坚, 袁喜红, 曾庆黎
    2011, 29(1):  82. 
    摘要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一种新型大鼠椎间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张兆飞, 江建明, 付兆宗, 王凤龙, 王 飞, 杨德鸿
    2011, 29(1):  83-86. 
    摘要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脊柱融合模型,并证实不同融合骨量对融合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n=20),制备椎间融合模型,取双侧髂骨制成颗粒骨,A组0.3 cm3 颗粒骨植入待融合节段,B组0.2 cm3颗粒骨植入待融合节段,C组空白对照组,融合节段选择第1尾椎。3、6周后进行手触检查、X线评分,6周后组织学观察。  结果 3周时手触检查:A组融合率为10%、B组、C组无一例出现融合;6周:A组融合率为40%,B组为40%,C组未融合。X线评分系统,术后3周:A组(2.567±0.876)分,B组为(2.467±0.878)分,C组为(0.233±0.316)分;术后6周:A组为(3.233±1.218)分,B组为(3.267±1.235)分,C组为(0.467±0.322)分。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已融合区有大量新生骨形成,C组可见纤维组织分布占大多数。  结论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一种新型大鼠脊柱融合模型。

    血管铸型技术检测组织工程多孔支架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武延格, 杨 林, 孙学峰, 王 正
    2011, 29(1):  87-88. 
    摘要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利用血管铸型技术观察组织工程多孔支架体内再血管化情况的可行性。 方法 将DegraPol多孔管状支架置入SD大鼠腹腔大网膜包埋1周,应用解剖学中的血管铸型技术,观察组织工程支架体内形成新生血管的情况。 结果 大网膜包埋后在DegraPol支架外部发现有较多的蓝色显影微细血管环绕,在微孔支架内部,蓝色显影穿透支架并沿支架内孔分布。 结论 血管铸型适合用于微血管检测,可作为组织工程人工器官再血管化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临床生物力学
    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李海波, 方 杰, 陈其昕, 李方财, 唐小君
    2011, 29(1):  89-93. 
    摘要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时的椎间盘;并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  结果 (1)髓核摘除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 (2)疤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3)髓核摘除后即刻小关节突接触力减小,而疤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小关节突接触力增加。  结论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不同直径主钉及远端锁钉对交锁髓内钉力学性能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田 冲, 张美超, 欧阳钧
    2011, 29(1):  94-96. 
    摘要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定不同直径主钉及远端锁钉对交锁髓内钉刚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髓内钉的选择提供力学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常用的不同直径主钉及远端锁钉,建立A到F共6组髓内钉和一例股骨横断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锁钉刚度以及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各组模型应力均未达到屈服应力,主钉直径越大,刚度越大(P=0.005);远端锁钉直径越大,主钉最大应力越小(P=0.009);锁钉最大应力越小(P=0.006)。其中F组模型刚度最大,主钉最大应力,锁钉最大应力最小,分别为670.52 N/mm、276.5 Mpa、168.3 Mpa。  结论   临床常用髓内钉器械直径范围内,主钉、远端锁钉直径越大,交锁髓内钉越稳定。

    腰大肌与腰椎运动力学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韦以宗, 田新宇, 王慧敏, 谢 冰
    2011, 29(1):  97-99. 
    摘要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恒河猴(活体)腰大肌对腰椎运动生物力学的关系。  方法 取恒河猴4只,动态X线片观察分别在正常状态下、切断一侧腰大肌、切断双侧腰大肌;分别做正、侧位数码照像。在正位DR照片上,进行椎体旋转级评价;在侧位DR照片上,腰曲运用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计算出腰曲的弓形面积。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恒河猴在正常状态下、一侧腰大肌切断后和两侧腰大肌切断后分别于坐位、站立位、跨步的椎体旋转角度和腰曲弓形面积。  结果 在坐位、站立位、跨步3种不同的状态下,相比于正常腰大肌正常状态,一侧腰大肌切断后,椎体旋转级数和腰曲的弓形面积测量都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双侧腰大肌切断后,椎体旋转级数和腰曲的弓形面积测量变化,相比于术前,并无显著差异。 结论 腰大肌是腰椎运动和维持腰曲的主要肌肉,在生物力学上,是维持腰椎力学平衡的前方二维动力。

    临床研究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顾宇彤, 姚振均, 陈统一,董健, 姜晓幸, 张键, 费琴明, 阎作勤
    2011, 29(1):  100-104. 
    摘要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  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  结论 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改良第2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杨 涛, 王 利, 陈传煌, 宫云霞, 李文庆, 朱小弟
    2011, 29(1):  105-108. 
    摘要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学特点为基础,探讨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掌指关节的缺损情况,采用改良的第2跖趾全关节复合组织移植7例、第2跖趾半关节复合组织移植5例修复手部创伤后掌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  结果 12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3年,掌指关节的功能恢复较满意,X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未见关节退行性改变。第2跖趾的半关节移植组功能恢复优于全关节移植组。 结论   改良的第2跖关节复合组织移植是修复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较有效的方法。

    畸形与变异
    副半膜肌1例
    杨智奎, 马建军, 陈柳一, 张蓝方, 李 辉, 王丹丹, 杜昆峰, 付婷婷
    2011, 29(1):  108. 
    摘要 ( 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腹直肌肌皮瓣在腹部中线切口疝修补术的解剖学基础及疗效分析
    李 亮, 隋 梁, 吕国庆, 吴日钊, 李 粤, 刘 铮, 白植军
    2011, 29(1):  109-111. 
    摘要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壁组织瓣在中、大型中线切口疝修补术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 方法 (1)中线中、大型切口疝48例,年龄介于23~65岁,中型切口疝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大型切口疝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采用腹直肌肌皮瓣修补;(2)与同期52例中、大型中线切口疝开放法肌后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对照,年龄介于20~67岁,中型切口疝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大型切口疝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 结果 腹直肌肌皮瓣在腹部中线切口疝修补术与补片修补术相比:(1)在复发率上,其中在中型切口疝中,复发率分别为:7.1%和3.4%,P>0.05,在大型切口疝中分别为:15.0%和4.3%,P>0.05。(2)腹壁异物感及术后慢性疼痛,在中型切口疝观察组发生率分别为:0%和10.7%,对照组分别为:41.3%和95.7%,P分别<0.05;在大型切口疝中,对照组分别为:0%和30%,在对照组分别为:34.5%和47.8%,P分别<0.05。 结论 腹直肌肌皮瓣在中、大型中线切口疝修补效果与无张力修补术相当,但术后不适及并发症较补片法相比优势明显。

    综述
    胸腰椎骨折失稳模型的建立
    王华军, 李义凯, 陈 超
    2011, 29(1):  112-114. 
    摘要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胎儿及胎盘整体血管联合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
    石 瑾, 莫益萍, 钟光明, 刘月雯, 刘 畅
    2011, 29(1):  115-116. 
    摘要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掌浅弓和掌深弓变异1例
    钟河清, 杜芯瑜, 罗 瑛, 雍刘军
    2011, 29(1):  117. 
    摘要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