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3-25
      
    足踝部解剖
    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李春光, 俞光荣, 李兵, 余宵, 陈大伟, 夏江
    2012, 30(2):  119-122. 
    摘要 ( 2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内侧楔骨至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例新鲜成人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的长、宽,并观测Lisfranc韧带的走行方向和其在内侧楔骨的起点位置。  结果    背侧韧带长为(5.44±0.83)mm,宽为(4.20±0.64)mm;跖侧韧带长为(7.07±1.05)mm,宽为(5.23±1.10)mm;Lisfranc韧带长为(9.33±1.34)mm,宽为(8.00±1.23)mm,其与第2跖骨干中轴近端夹角为(61.45±5.03)°,其在内侧楔骨外侧面起点距关节面背侧(10.89±0.84)mm,跖侧(8.31±0.92)mm,远端(5.35±0.60)mm,近端(12.04±0.85)mm。  结论 Lisfranc韧带最为粗大,跖侧韧带次之,背侧韧带最为薄弱。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可参照Lisfranc韧带起点位置和走行方向的解剖数据。

    跗跖关节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意义
    刘凯, 李义凯, 邵红岩, 蓝文锐, 陈庭瑞
    2012, 30(2):  123-126. 
    摘要 ( 2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跗跖关节韧带的走行和分布。  方法 解剖观察跗跖关节的韧带,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跗跖关节背侧的韧带扁而薄,相邻骨骼间呈纵行,横行或斜行分布。除第1、2跖骨间无骨间韧带外,相邻跖骨间、楔骨间、外侧楔骨与骰骨间和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基底部之间均有韧带相连。在跗跖关节的跖侧,胫骨后肌腱向远端延伸的纤维连接3块楔骨和第1~4跖骨基底部,形成一个韧带群;内侧楔骨与第1、2跖骨基底部各有韧带相连;外侧楔骨和骰骨与第3~5跖骨基底部有一横行韧带相连。  结论 跗跖关节的韧带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维持跗跖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

    畸形与变异
    胃体部粘膜脱垂1例
    胡凡刚, 刘金凤
    2012, 30(2):  126. 
    摘要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足踝部解剖
    距骨血供与手术入路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李元洲, 杨茂伟, 杨成刚, 郭宝磊, 王振鹏
    2012, 30(2):  127-130. 
    摘要 ( 1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距骨血管分布及其与手术入路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例成人足踝部新鲜尸体标本,红色乳胶血管灌注后进行踝关节分层次解剖和制作血管铸行标本,测量供应距骨主要各动脉起点的外径,观察距骨血供的血管来源、走行、分布,同时了解各动脉之间的吻合情况。  结果 距骨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发出的三角支,其管径为(0.98±0.04)mm、后结节支,管径为(0.25±0.06)mm、跗骨管动脉,管径为(1.02±0.1)mm,这些分支主要走行于踝关节的内、后内侧,由胫前动脉发出颈上支,管径(0.3±0.1)mm、跗骨窦动脉,管径(1.08±0.6)mm,分布于踝关节的前侧,由腓动脉发出的跟支细小,管径为(0.42± 0.18)mm、穿支,管径为(0.69±0.12)mm,主要分布于踝关节的后外侧,同时在足踝铸行标本上还发现这些分支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  结论 踝关节的前内侧入路介于胫前动脉和三角动脉之间,对距骨的血液供应损伤影响最小。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王冰, 李涛, 朱裕成, 王德广, 马军, 邱勇, 杨春, 高殿帅
    2012, 30(2):  131-135. 
    摘要 ( 2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小趾展肌神经与神经源性跟痛症关系的解剖学基础
    冯成安, 孙俊, 刘宗良, 范炜, 张东葵, 陆地
    2012, 30(2):  136-140. 
    摘要 ( 1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趾展肌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神经源性跟痛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2侧防腐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察小趾展肌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特点。  结果 小趾展肌神经81.25%起源于足底外侧神经,起点59.38%位于后上象限;起点与参考线的垂直深度,左侧(10.81±0.96)mm,右侧(10.24±1.10)mm;小趾展肌神经发出1~3支骨膜支到达跟骨结节内侧突的骨膜;小趾展肌神经与跟骨结节内侧突该的水平距离左侧(19.95±1.82)mm,右侧(20.89±2.48) mm 。  结论 小趾展肌神经行经 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间,跟骨结节内侧突前可能被卡压,卡压或病变(特别是骨膜支)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有关;跟骨骨刺不一定会造成神经源性跟痛症。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谭为, 徐达传, 张伟, 柳柯, 孙超, 刘畅, 黄文华
    2012, 30(2):  141-144. 
    摘要 ( 1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 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  结果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Ⅰ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由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  结论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外踝上皮瓣皮支来源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荣凯, 陈超, 侯致典, 陈刚, 王增涛
    2012, 30(2):  145-147.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  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  结论 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应用解剖
    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智鹏柯, 张策, 余江, 王亚楠, 胡彦锋, 李国新
    2012, 30(2):  149-152. 
    摘要 ( 1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胃周血管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按照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标准化手术步骤,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解剖学观察。  结果 胃周血管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平面内,但血液流动的内在联系性使它们围绕胰腺构成了胃周血管网络。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脾动脉第三段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腹腔干及其分支。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  结论 胃周血管多存在变异,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应以胰腺为中心标志,同时以胃周主要血管及其分叉为参考,“顺藤摸瓜”解剖定位血管。

    经肛门乙直肠切除术中直肠毗邻的应用解剖
    吴学东, 周健, 杨新文, 王宁, 侯佳伟, 金鑫
    2012, 30(2):  153-156. 
    摘要 ( 1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直肠中下段为中心解剖观察其毗邻结构,为临床经肛门切除直肠提供解剖学导向。  方法  结合28例成人盆部CT扫描资料,对14具成人盆部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用游标卡尺测量直肠阴道(尿道)隔的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及肛提肌的宽度和厚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直肠中下段及肛管毗邻的诸多肌性部分均分别有自己的筋膜包绕,结构易于辨认;在盆部标本和盆部CT扫描片上,测得直肠尿道隔的厚度分别为(1.65±0.19)cm和(1.26±0.05)cm、直肠阴道隔的厚度分别为(0.89± 0.11)cm和(0.75±0.04)cm,在不同材料间的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结构的厚度在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直肠尿道隔的厚度大于直肠阴道隔的厚度。  结论 直肠下段毗邻结构复杂,特别是直肠阴道隔菲薄,应避免手术操作中引起的损伤。

    前列腺周围神经区间量化分析与前列腺癌手术方式改良的关系
    雒向宁, 陈凌武, 关伟明
    2012, 30(2):  157-160. 
    摘要 ( 9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量化分析正常前列腺包膜周围神经纤维的典型分布模式。  方法    取15例正常前列腺及其周围筋膜标本,每例分别切取前列腺尖部、中部与基底部层面,行HE染色,显微镜下对各层面行“12区间法”统计各区神经纤维数目及比率。  结果 前列腺包膜外神经纤维大致呈对称性分布,64.4%~75.7%可计数神经纤维位于4/5与8/9区间,而24.3%~30.5%的神经则位于前列腺包膜前外侧与腹侧。 结论 1/4~1/3的神经纤维分支分布于前列腺包膜的前外侧及腹侧位置,本研究结果将为保留勃起功能的前列腺癌根治术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的虚拟解剖研究
    张辉建, 王守森
    2012, 30(2):  161-165. 
    摘要 ( 10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孙文晋, 陶圣祥, 余国荣, 喻爱喜, 雷鹏程, 陶宗飞, 张肃祥, 简超, 张海涛
    2012, 30(2):  166-168. 
    摘要 ( 9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股骨远端LISS钢板固定钉道及远端贴附三维数字化模拟
    郝廷, 余斌, 郝增涛, 冯卫
    2012, 30(2):  169-172. 
    摘要 ( 1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重建和逆向工程技术,将LISS钢板与国人股骨远端重建模型匹配,并测量螺钉钉道参数,并探索一种个性化钢板固定手术方法。  方法 选自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非膝关节疾患成人CT连续扫描数据15例,共30侧(股骨大转子下缘至胫骨上1/3,年龄18~41岁,平均32岁),通过将重建钢板和螺钉导入Mimics10.01系统中与重建股骨远端进行配准,测量钢板钉孔位置上螺钉钉道长并检测钢板与股骨远端骨面贴附状况。  结果 螺钉钉道长度逐渐增大;重建股骨与钢板贴附实验中,左侧5例不能贴附,右侧7例不能贴附。  结论 LISS钢板固定股骨中远端,钉道由上到下逐渐增长,其长度有规律可循,现有产品规格与国人股骨远端解剖参数尚存在一定差异,需进一步改良。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解剖
    陈根强, 邵大宝, 方学华, 蒋进展, 陈浩浩, 李旭升
    2012, 30(2):  173-175. 
    摘要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的磁共振观察
    戴宗飞, 邓雪飞, 张子轩, 朱友志, 张禹, 李大圣, 骆祥伟, 莫子, 韩卉
    2012, 30(2):  176-180. 
    摘要 ( 1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模型,观察SAH后大脑深静脉管径的变化,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 新西兰兔38只,随机分为SAH组(33只)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 组(5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作为对照。SAH组18只、NS组2只兔行显微解剖、动物行为和神经功能观察,其余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后5 d行MR颅脑扫描。  结果 显微解剖示兔脑干腹侧面、侧脑室、四叠体池等部位皆有明显积血。NS组大脑深静脉直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造模前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直径为(0.57±0.13) 、(0.38±0.08) 、(1.33±0.31) mm,造模后分别为(0.42±0.08) 、 (0.25±0.12)、(1.26±0.31) mm,其中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的直径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兔SAH后大脑深静脉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痉挛。

    磁共振3D-Tricks技术在评估舌动脉解剖中的应用
    王忠平, 李咏梅, 欧阳羽, 吕发金, 罗天友, 陈璇, 曾春, 侯焕新, 黄富洪
    2012, 30(2):  181-184. 
    摘要 ( 1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MR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Three-dimenstional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对舌动脉形态显示能力。  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43例进行3D-Tricks序列扫描,其均无颈部和脑部血管性疾病;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对舌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测量舌动脉起始点、舌骨大角段距颈动脉分叉距离以及舌动脉起始点距舌骨大角段的距离。  结果 43例研究对象共显示86侧舌动脉,其中58侧直接起始于颈外动脉,27侧与面动脉、1侧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且起始于颈外动脉。舌动脉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以颈动脉分叉为标志,舌骨大角段舌动脉位于颈动脉分叉上方45侧,平行于颈动脉分叉9侧,低于颈动脉分叉32侧。86侧舌动脉起始部内径为 (2.88±0.46) mm,距离颈动脉分叉处为 (1.33±0.62) cm,距离舌动脉舌骨大角段为 (1.28±0.61) cm。  结论 3D-Tricks技术能无创性显示舌动脉形态,并能获得活体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常胎儿标本腰椎发育的磁共振研究
    苗明明, 林祥涛, 刘树伟, 张忠和, 王光彬
    2012, 30(2):  185-188.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正常胎儿标本椎体、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生长曲线。  方法 52例15~40孕周的胎儿标本接受3.0T磁共振T2WI腰椎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及测量内容: ①L1椎间盘信号及高度变化;②L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和面积及其相应水平椎体、椎管前后径和面积。对上述测量结果和孕周间作回归分析。  结果 ①L1椎间盘在小于或等于21周时为低信号,21周后逐渐为高信号,其高度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②L2椎体及骨化中心的高度、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骨化中心与椎体面积比值随孕周增大(P<0.01);L2椎体前后径与相应水平椎管前后径比值范围为1:1.3到1:0.6。  结论 磁共振可明确显示胎儿椎体、椎间盘、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变化规律。

    后交通动脉开放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间关系的MRA研究
    陈莉, 吕发金, 姚开情, 李剑秋, 勒都晓兰
    2012, 30(2):  189-192. 
    摘要 ( 1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后交通开放情况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5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体检者。观察双侧椎动脉发育与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后交通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①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39.13%(45/115),缺如占0.87%(1/115),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5.65%(18/115),双侧椎动脉同时发育不良占2.61%(3/115)。②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72例,双侧同时开放35例,仅左侧开放23例,仅右侧开放14例。③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77,P=0.000)。  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可引起后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实验研究
    大鼠原位与异位肾移植三维数字化构建方法的初步研究
    张燊, 苏泽轩
    2012, 30(2):  193-196. 
    摘要 ( 1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3ds Max软件的空间建模技术实现对大鼠原位与异位肾移植仿真模拟的简单方法。  方法 根据大鼠实体解剖,使用Autodesk 3ds Max 8 SP2软件运用放样、布尔运算、多边形造模、倒角剖面和车削等手段,对肾、肾上腺、血管、膀胱、气管、甲状腺和血管等器官进行真实比例构建,合并到腹部及颈部移植场景中,并安装自由摄像头经渲染后获取各角度的三维图像。  结果 成功构建出肾移植相关器官以及大鼠原位,右髂窝位及颈前部的肾移植场景,可作为动物实验的可靠参考,提高手术成功率。  结论 3ds Max的三维非几何体形状器官的造模及场景构建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强,方法简单,在个人电脑上易实现的特点。

    Activin B联合BMSCs不同移植方式对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治疗
    孙丽, 王雪儿, 张敏, 陈世萱, 孔亚男, 崔梦卿, 张璐, 张琳
    2012, 30(2):  197-202. 
    摘要 ( 1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BMSCs联合生长因子对治疗皮肤创伤最为有效的移植途径。  方法 分离并鉴定BMSCs,移植后活体成像仪及冰冻切片观察CFSE标记的BMSCs,统计创面愈合率,并进行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  结果 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表达呈阳性,CD80表达呈阴性。活体成像仪3、7d观察实验组大鼠皮肤创面均有荧光显示,而对照组无。术后各时间点BMSCs移植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移植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ctivin B联合BMSCs经表皮移植和尾静脉移植均可以迁移至皮肤创伤部位并参与皮肤创伤的修复,相对于尾静脉移植组,表皮移植组在创伤修复中更简便易行。

    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卵巢内eNOS和iNOS的表达
    屈丽华, 屈姣华, 龙治峰, 李美香, 石金凤, 罗红梅, 莫中成
    2012, 30(2):  203-208. 
    摘要 ( 1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eNOS和iNOS在卵巢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生后各发育阶段卵巢中eNOS和iNOS的定位分布和表达。  结果 0 d大鼠卵巢卵母细胞eNOS和iNOS均呈弱阳性反应;4 d后,eNOS和iNOS在正常卵母细胞中均呈强阳性,退化卵母细胞中反应非常弱;卵泡细胞与膜细胞中的iNOS在30 d前均呈强阳性表达,30 d后,生长卵泡中表达降低,闭锁卵泡中较正常生长卵泡表达增强,eNOS的表达稳定;240 d 后卵巢内间质成分和闭锁卵泡增多,间质中的iNOS表达增强。360d 后大鼠卵巢逐渐纤维化,iNOS染色强于eNOS。  结论 大鼠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eNOS的表达相对稳定;iNOS的表达以性成熟后育龄期最低,随着年龄增加及卵巢功能的衰退,其表达逐渐增高。

    畸形与变异
    肌皮神经走行及分支异常伴高位桡动脉1例
    陶伟, 文敏, 李锐, 姚伟伟, 马超, 郑文丽
    2012, 30(2):  208. 
    摘要 ( 7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王海萍, 张雷, 赵静, 吴志刚, 吕洋, 王浩宇, 邵素??
    2012, 30(2):  209-213. 
    摘要 ( 1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以及在心肌病大鼠体内存活、分化的情况。  方法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大鼠BMSCs 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胶体金标记。按照对B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接受BMSCs移植治疗;B组移植经5-氮胞苷体外诱导的BMSCs;C组列为对照组,注射等量培养基;每组12只。4周后通过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评价BMSCs移植对大鼠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结果    与对照组C组相比,移植组A, B两组左心功能显著改善(P<0.01)。A, B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移植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等容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移植的BMSCs能在心外膜下、梗死区及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处存活并向心肌细胞分化,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和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表达阳性。  结论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区后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并向心肌细胞转化。

    自体嗅粘膜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后FasL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徐年香, 刘曾旭, 罗小凤, 程华, 余庆, 刘卉芳, 刘德??
    2012, 30(2):  214-217. 
    摘要 ( 1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灯盏花素对创伤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刘银平, 黄东, 吴伟炽, 黄永军, 黄国英, 林浩
    2012, 30(2):  218-220. 
    摘要 ( 1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类创伤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寻找新的治疗瘢痕的有效药物。  方法 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各浓度组灯盏花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 各浓度组灯盏花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F=3.309,P<0.01)。与对照组相比,80、100、150 μmol/ml浓度组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5、0.006、0.000<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率与未加药组瘢痕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灯盏花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为寻找有效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 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生物力学
    杂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郑羽晨, 闵少雄, 张力, 张辉, 曹延林, 段扬, 靳安民
    2012, 30(2):  221-224. 
    摘要 ( 1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应用Mobi-C假体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 在已验证的下颈椎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施加了头颅预载荷74 N及1.8 Nm纯力矩,模拟2组行C-ADR联合ACDF手术方式及1组行三节段ACDF手术方式,在各工况下分析术后2组杂交术式假体各部件的应力特点和3组重建模型各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应力改变。  结果 ⑴杂交术式重建模型中Mobi-C假体上终板应力均高于下终板应力;⑵终板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终板中央偏后,最高值分别为M1组79.4Mpa,M2组为70.9Mpa;内衬应力分布集中于中央两翼,最高值分别为M1组11.6Mpa,M2组为14.4Mpa;⑶三处理组与正常组相比,行C-ADR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应力增加;行ACDF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应力降低;而三节段融合组邻段关节突关节应力较正常组及杂交术式组明显增高。  结论 应用Mobi-C假体的杂交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假体不易出现下沉,较多节段融合术式能更好的维持邻段关节突关节应力。

    胸腰椎二柱和三柱损伤短节段固定的稳定性比较
    杨勇, 邹琳, 江建明, 赵卫东, 瞿东滨
    2012, 30(2):  225-228. 
    摘要 ( 9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短节段固定对胸腰椎二柱(前中柱)损伤和三柱损伤的固定稳定性。  方法 选取8具新鲜家猪T13~L5节段的脊柱标本。实验标本需进行4种状态下的测试:正常状态(A);二柱损伤状态(B);二柱损伤短节段固定状态(C);三柱损伤短节段固定状态(D)。标本先采用自由落锤方法制成L2椎体的二柱(前中柱)损伤不稳模型;再在二柱损伤基础上破坏棘间,棘上韧带,黄韧带和小关节制备成严重不稳的三柱损伤模型固定。测试每种状态下的L1~3的活动度(ROM)和压缩刚度(Compressive Stiffness)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三柱损伤组的ROM值均显著高于二柱损伤固定组(P<0.05)。两柱损伤组在屈伸,侧屈,旋转方向的ROM均大于正常组(P<0.05)。两柱损伤固定组与两柱损伤组相比在各方向上ROM显著减少(P<0.05)。三柱损伤固定组和正常组相比前屈ROM(P=0.002)、侧屈ROM(P=0.001)显著增高。三柱损伤固定组压缩刚度显著低于两柱损伤固定组 (P<0.05)。三柱损伤固定组压缩刚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结论 胸腰椎两柱损伤采用短节段固定能获得足够的稳定性,而三柱损伤采用短节段固定术后即刻稳定性和垂直抗压强度均明显较差。

    拇指对掌运动6个自由度的采集与分析
    韦酋亨, 赵卫东, 谢扬, 陈泽锋, 毕振宇, 刘阳
    2012, 30(2):  229-232. 
    摘要 ( 1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拇指对掌过程的6个自由度,尝试建立手功能检测的数字化方法。  方法    1例外形及功能均正常成人手, 在手掌背侧及各指皮肤上粘贴直径为5 mm荧光标志球。分别使拇指在自由状态、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及指间关节固定,拇指与 2~5 指做最大范围对指运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对掌运动的6个自由度,并对其6个自由度进行分析。  结果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了拇指对掌运动的6个自由度。通过统计描述分析,在拇指的掌指与指间关节未固定状态的对掌运动中,拇指与其余4指的对掌运动,线位移最大变化主要发生Y轴,角位移最大变化主要发生Z轴,同时其它2个轴的位移也发生相应变化。拇指在掌指与指间关节不同的固定状态下,线位移及角位移均有灵敏变化。  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能够采集拇指对掌的6个自由度,并可以明确拇指对掌运动过程的数字化规律,为建立以6 个自由度为基础手功能检查方法奠定了基础。

    临床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外倾角的临床研究
    卢伟杰, 金大地, 李之琛, 陈东峰, 余楠生
    2012, 30(2):  233-236. 
    摘要 ( 1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医一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外倾角的情况及外倾角大小与聚乙烯磨损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1年5月前广医一院骨外科THA术后126例145髋患者骨盆前后位X线片,其中男47例,女79例,年龄23~85岁,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60.1岁。采用DR拍摄骨盆前后位照片,测量髋臼外倾角,统计外倾角≥50°及≥55°的发生率。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测量股骨头中心位移,评估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使用时间超过5年的内衬的线性磨损值与使用时间少于5年的内衬比较有无差异。  结果 126例145髋中61个髋的外倾角大于等于50°,百分率为42.1%(34.1% ~50.1%),大于等于55°者32个,百分率为22.1%(15.3%~28.9%)。外倾角<50°组聚乙烯线性磨损比外倾角≥50°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107个髋的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线性磨损值做散点图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效果较好,拟合优度(R Square)为0.697,聚乙烯线性磨损值与髋臼外倾角同向相关,回归方程为■=4.431-0.21x+0.003x2。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线性磨损相关,手术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髋臼假体外倾角过大。

    供肝修整过程中防止肝动脉损伤的解剖方法
    张国伟, 周杰
    2012, 30(2):  237-238. 
    摘要 ( 8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供肝修整过程中防止肝动脉损伤的解剖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0年11月202例供肝修整过程的资料,总结肝动脉变异情况及防止肝动脉损伤的解剖学方法。结果 肝动脉的变异率较高,202例中有21.8%肝动脉变异,5.0%在修整过程中发生肝动脉损伤。  结论 大多数的变异肝动脉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胃左动脉;肝动脉变异的存在增加了其损伤的危险性,经胃十二指肠动脉入路解剖肝动脉可有效防止肝动脉损伤。

    DHS加粗隆挡板治疗JensenⅢ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临床研究
    朱晓璐, 田京
    2012, 30(2):  239-242. 
    摘要 ( 1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DHS加粗隆挡板(TSP)治疗JensenⅢ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报道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运用切开复位,以DHS加粗隆挡板(TSP)治疗JensenⅢ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25例。  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按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其中优 21例,良2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0%。  结论    DHS加粗隆挡板是治疗JensenⅢ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强调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内固定物的正确放置及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