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25
      
    应用解剖
    腹部区穿支体形态学及其血供分区
    庄跃宏, 黄美贤, 徐达传
    2012, 30(6):  599-604. 
    摘要 ( 10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侧胸部穿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王旭东, 庄跃宏, 宋付芳, 崔怀瑞, 黄美贤, 徐达传
    2012, 30(6):  605-608. 
    摘要 ( 1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腋中线周围管径大于0.5 mm的穿支的管径、穿出点、走形于筋膜的长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关系;将其中2具标本躯干的被覆组织剥离下来,行X线摄影。  结果 第3、第4肋间后动脉在侧胸壁的外侧支支常常缺失或管径细小。该区域的皮肤血供分布来源于旋肩胛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胸背动脉近端的穿支。10具标本共中解剖到了109支位于第5至第8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肌皮穿支;90%侧标本上有一支优势穿支的存在,外径为(0.9±0.3)mm。在25%的标本中,可以发现优势穿支与肩胛下动脉前锯肌支的分支有吻合。  结论  ①上侧胸部可以切取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大型跨区皮瓣;②第5至第8肋间隙存在恒定的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可以切取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四肢及躯干部皮肤缺损。

    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史增元, 尹维刚, 毛海蛟, 吴发科, 范永盛
    2012, 30(6):  609-611. 
    摘要 ( 9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  结果 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  结论 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Liliequsit膜和环中脑膜的显微解剖研究和临床意义
    宋海民, 张震宇, 蒋秋华, 樊俊, 漆松涛
    2012, 30(6):  612-616. 
    摘要 ( 10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描述liliequist膜和环中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互联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尸头的liliequist膜和环中脑膜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进行观察。  结果 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组成,中脑叶的前端附着存在2种形式;中脑叶的外侧边和环中脑膜前端相续。环中脑膜由枕叶底面、小脑上表面、颞叶底面蛛网膜在幕切迹处汇合环绕中脑而成,分为前、中以及后部。Liliequist膜中脑叶的外侧边和环中脑膜前部相连。  结论 明确了liliequist膜组成,变异,外侧边和环中脑膜附着关系和临床意义。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宫内手术修复的解剖学基础
    黄海龙, 陈丽娟, 钟卫娟, 邹锦慧, 梁恩来
    2012, 30(6):  617-619. 
    摘要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单侧性唇腭裂胎儿宫内手术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制作和观察21~32周正常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比较他们唇腭部血供的来源及吻合情况。  结果     ①正常胎儿唇腭部的血供主要由上唇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和腭大动脉组成。两侧上唇动脉在中线附近吻合成上唇动脉弓,并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浅深两层血管网,且上唇动脉鼻中隔支也与腭大动脉穿支相互吻合;②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唇腭部血供由于患侧裂隙的阻隔,导致左右上唇动脉不能吻合成弓,患侧腭大动脉穿过骨残端与患侧鼻腔内的血管相吻合。  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唇腭部血管非常丰富,尤以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为血供主干。

    胫神经束组及其血供的解剖学研究
    屈志刚, 刘育杰, 丁小珩, 赵峰
    2012, 30(6):  620-624. 
    摘要 ( 10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小腿段胫神经束组及其血供,为小腿段胫神经损伤修复或游离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①成人小腿标本26侧,分离胫神经主干及主要肌支,观察和测定各支横径、长度、起始位置、神经束无损伤分离长度。②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分别行动脉乳胶及墨汁灌注并制作透明标本,观察胫神经营养动脉。③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死亡4 h内取下胫神经及分支并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胫神经感觉束、运动束分布。  结果 胫神经主要肌支均在小腿8/8~6/8段分出,5/8~1/8段无重要肌支发出;胫神经干中内侧束组、外侧束组自然分束的距离长,平均为(361.4±7.1) mm;胫神经营养动脉丰富,胫后动脉与胫神经全程伴行,为其主要营养动脉;7/8~5/8段主要来自腓动脉,5/8~1/8段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胫神经内、外侧束组有相对独立的、完善的血供系统。  结论 胫神经上述解剖学特点为小腿部胫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一定解剖学依据。小腿5/8~1/8段胫神经束组具有独立和完善血供系统,内外侧束组无损伤分离长度长,具备了带血供游离移植的供体神经解剖学特点。

    股骨颈支持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 谭为, 杨洋, 刘桂英, 黄文华
    2012, 30(6):  625-628. 
    摘要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  结果 (1)3条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上支持带出现率100%,恒定出现,走行在11:00~13:00位置,此支持带变异最小;下支持带出现率为100%,走行在06:00~07:30位置,在3条支持带中它最为坚韧;前支持带出现率为60%,变异最大,走行在02:30~04:00位置。(2) 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管贯穿于支持带,上、下支持带均有血管、神经支配。(3) 股骨颈安全显露的区域:08:00~10:00的位置,此处支持带较少出现。  结论 上、下支持带恒定出现,走行位置较为恒定,且富含血管、神经,是股骨头血供的重要来源,同时经大转子后内侧切开显露股骨颈,操作更安全、方便。

    腘肌腱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陈帅, 郑小飞, 李凭跃, 黄华扬, 夏虹, 区永亮
    2012, 30(6):  629-632. 
    摘要 ( 1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并小肠系膜根变异1例
    曹小明, 余修贵, 江会勇, 李立新, 陈惠, 赵岩
    2012, 30(6):  632. 
    摘要 ( 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胫骨近端解剖结构对髓内钉进针点的影响
    潘西庆, 聂喜增, 张江礼, 王华军
    2012, 30(6):  633-636. 
    摘要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的股动脉插管个性化设计
    安高, 洪丽, 彭田红, 杨琼
    2012, 30(6):  637-640. 
    摘要 ( 8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重建股动脉插管区血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  方法 采用1例股动脉插管失败病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获得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手动分割技术、三维动态区域增长技术、布尔运算技术对股动脉插管区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按照组织层次获得了股动脉插管区皮肤、血管、髋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该三维模型可以进行任意缩放旋转,可显示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和空间构象,可在三维空间进行距离、角度的测量,由此找到了股动脉插管导丝误入腹壁下动脉的原因。  结论 提示在个人PC上用Mimics软件可以较为快捷地建立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临床介入治疗和影像诊断提供了形态学参考及个性化考量。

    畸形与变异
    左侧肌皮神经缺如1例
    陈洪
    2012, 30(6):  640. 
    摘要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置钉参数研究
    夏虹, 林宏衡, 许国庆, 何小华, 尹庆水, 王智运, 许俊杰
    2012, 30(6):  641-645. 
    摘要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寰椎侧块置钉可行性及置钉技术参数。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测量,并模拟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测量并获得置钉的技术参数。  结果 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中线23.2 mm。寰椎后弓与寰椎侧块移行处内侧壁距离中线距离13.2 mm。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上关节面前缘6.2 mm,距离寰椎中线20.0 mm。上位螺钉长21.5 mm,于矢状面上成角范围向上1.5°~向下11.6°。寰椎侧块下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下关节面前缘8.9 mm,长15.2 mm,最大下倾角为20.7°,距离椎动脉孔内侧壁1.9 mm。距中线17.6~23.2 mm的侧块为JeRP钢板侧块螺钉置入的相对安全区域。  结论 寰椎侧块置入上下位螺钉具备可行性。置钉点及钉道方向必须根据患者术前的三维CT数据做最终的决定。上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下勿上,下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内勿外。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李培, 毛光兰, 付升旗, 范锡印, 陶晶, 王庆志
    2012, 30(6):  646-650. 
    摘要 ( 10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锥状叶影像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苏应瑞, 查金顺, 李拾林, 黄景山, 王耀国, 秦光明, 李征毅
    2012, 30(6):  651-654. 
    摘要 ( 2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像学方法研究甲状腺锥状叶形态学的可行性及甲状腺锥状叶的解剖特征与临床意义。  方法 对比510例甲状腺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超声及核素影像特点与术中所见,着重观察锥状叶及异位的甲状腺组织;超声观察1500例自愿者甲状腺解剖特征,选取120例行核素扫描,观察解剖学特征。  结果 510例术前核素扫描56例显示锥状叶,5例显示副甲状腺;超声显示208例可显示锥状叶,术中观测210例锥状叶,各径线测值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例自愿者核素锥状叶显示率11.0%(35例),副甲状腺0.6%(3例)。1500例志愿者超声显示锥状叶42.1%(632例),其中IL占45.1%(285例),IR 占36.9%(233例),IM占17.7%(112例),LL 占0.3%(2例)。  结论 影像学技术可用于研究甲状腺锥状叶及副甲状腺的形态解剖特征,可为甲状腺全切术提供重要价值。

    三维超声表面成像对胎儿颜面少见畸形的诊断价值
    焦阳, 范海波, 林琪, 郑静, 甘晗靖, 熊奕
    2012, 30(6):  655-657. 
    摘要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表面成像对胎儿颜面部少见畸形的诊断方法和价值。  方法 对11300例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孕16~37周的产妇常规行胎儿颜面部结构的三维超声成像。  结果 全部胎儿中发现颜面部少见畸形34例,检出率为0.3%,其中包括先天性白内障3例,胎儿小眼畸形7例,无眼畸形(病理为隐眼畸形)1例,单鼻孔11例,无鼻3例,口腔寄生胎 3例,颜面部咸涎腺细胞瘤1例,外耳畸形5例,均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  结论 三维超声能直观显示胎儿的颜面部结构,是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的首选方法,产前进行常规的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验研究
    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变化
    伍修宇, 孙善全, 钟小燕, 张波, 汪克建, 黄思琴
    2012, 30(6):  658-662. 
    摘要 ( 8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脊髓压迫性损伤中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MBP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来检测脊髓受压1、3、7 d后的白质纤维变化及MBP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髓鞘化纤维数目逐渐减少。蛋白MBP表达随着压迫时间进行性下降。  结论 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导致神经纤维溃变,MBP表达下调是神经纤维溃变的原因之一。

    中晚期孕期束缚应激对子代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郝彦利, 陈英华, 董为人
    2012, 30(6):  663-666. 
    摘要 ( 10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晚期孕期束缚应激对子代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方法 使用怀孕SD大鼠,实验组在孕期第15~21 d进行束缚应激,对照组则不受任何干扰。子代大鼠出生的当天为出生后的第0 天。在子代大鼠出生后的第1天(P1),第7天(P7)和第30天(P30),分别测子代大鼠的体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和比较下丘脑内合成多巴胺的关键酶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像素密度及TH蛋白水平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晚期孕期束缚应激子代大鼠在P1体重较低,下丘脑TH染色像素密度和TH蛋白水平上调, 这种异常在P7和P30消失。  结论 孕期应激使子代下丘脑多巴胺神经元早期发育异常, 可能是造成子代神经系统行为学异常的原因之一。

    自噬标志性分子LC3B在大鼠全脑缺血复灌损伤中海马CA1区的表达及意义
    曾斌, 王静文, 张玉琳, 任典寰, 应志国
    2012, 30(6):  667-669. 
    摘要 ( 9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噬标志分子LC3B在大鼠全脑缺血复灌不同时间的表达以及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四血管法(4-vessel-occlusion,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将33只 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大鼠全脑缺血20 min后,分别恢复血流灌注30 min、1、2、4、6、8、12、24、48、7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LC3B的表达。  结果 LC3B在大鼠全脑缺血20 min复灌2 h开始表达,在复灌12 h表达到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  结论 自噬的激活介导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死亡,长时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噬激活的时间更早及介导神经元的损伤更严重。

    出生前后双酚A暴露对子鼠雄性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晓利, 陈晓宇, 李云, 丁宋军, 赵欢, 沈彤
    2012, 30(6):  670-674. 
    摘要 ( 7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双下腔静脉1例
    张际青, 王玮, 胡小鹏, 张鹏, 任亮, 车乐, 王勇, 张小东
    2012, 30(6):  674. 
    摘要 ( 8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Bax、NOS在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中的表达变化
    宋海岩, 李娜娜, 付升旗, 任铭新
    2012, 30(6):  675-677. 
    摘要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有限元分析
    李川, 徐永清, 颜翼, 张美超, 朱跃良, 苏踊跃, 齐保闯, 李霞
    2012, 30(6):  678-682. 
    摘要 ( 10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腕舟骨、大小多角骨数字化重建,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种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NT-STTAC)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器械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将IGS格式的两种融合器的三维图导入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赋予相关材料力学性质,建立NT-STTAC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腕关节掌屈背伸时NT-STTAC受力情况模拟加载,分析比较模型各部分的不同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的差异。  结果 在模拟NT-STTAC受力的情况下,分别从抗轴向拉伸力和抗轴向压缩载荷稳定性两方面分析,总体观察:实心的NT-STTAC刚度值在一定范围内稍强于镂空的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HNT-STTAC),在其它节点位置两者基本持平,差别不明显。  结论 两种三角融合器的刚度值接近,整体力学稳定性基本持平,在一定范围内均能满足术后腕关节功能锻炼,HNT-STTAC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畸形与变异
    Poland综合征1例
    欧阳厚淦, 赵志冬, 卢文静
    2012, 30(6):  682. 
    摘要 ( 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黄炳生, 王永胜, 陈顺仪, 陈立安, 钟世镇, 丁自海
    2012, 30(6):  683-686. 
    摘要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标准柄)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收集18根成年股骨标本随机分成置换组、DHS组及对照组。置换组(A组)(n=6)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及股骨矩,行标准柄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DHS组(B组)(n=6)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骨折,行DHS钢板内固定;对照组(C组)(n=6)采用完整股骨标本。Bose3510-试验机上行轴向加压和扭转测试,测量三组标本位移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轴向压力测试:垂直加载100~1000N,A组与C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及A组与B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力测试:当扭矩是8 Nm时,A组与C组及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骨水泥型股骨标准柄假体进行人工股骨头转换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具有可行性的。

    畸形与变异
    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1例
    韩冰, 武金虎, 候利华, 苗山, 贾元利
    2012, 30(6):  686. 
    摘要 ( 7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n-HA/PA66与PEEK cage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重建的比较研究
    刘显宏, 欧云生, 蒋电明, 权正学, 张乐, 陈鑫, 胡侦明
    2012, 30(6):  687-692. 
    摘要 ( 1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31例采用n-HA/PA66 cage, 26例采用PEEK cage 。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观察植骨融合率、塌陷率、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临床疗效采用Odom标准评定。  结果 n-HA/PA66组患者6月时获得97.7%植骨融合,PEEK组融合率100%,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n-HA/PA66组术后颈椎丢失的角度为(2.06±1.77)°较PEEK组(2.39±1.56)°稍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84);n-HA/PA66组与 PEEK组术后平均椎间隙丢失高度无统计学意义(0.46±0.52 mm,0.41±0.18 mm,P=0.599),其中n-HA/PA66组出现1例患者1个节段塌陷,塌陷率2.3%,与PEEK组塌陷率(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PEEK组获得81%临床优良率对比n-HA/PA66组77%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7)。  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n-HA/PA66与PEEK cage椎间隙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均较好且相似。

    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周荣, 金光哲, 巨积辉, 李建宁, 赵强, 刘跃飞, 李雷, 侯瑞兴
    2012, 30(6):  693-695. 
    摘要 ( 1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10年2月,对2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术。皮瓣面积10 cm×7 cm~15 cm×11 cm,供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供区伤口一期愈合。经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不臃肿,感觉恢复S2~S3+,足部行走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松软,外观可,无瘢痕挛缩。  结论 内踝上以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解剖恒定,手术操作安全、简便,可满足踝部部创面覆盖的需要。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
    申宽宏, 黄东, 吴伟炽, 黄永军, 牟勇
    2012, 30(6):  696-697. 
    摘要 ( 1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手术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  方法 对17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术后对病人的资料进行随访、分析。  结果 随访时间11~45个月,平均24.7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本组病例中优6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6.47%。  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手术修复三角韧带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

    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在膝关节结核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
    曾伟南, 周宗科, 杨静, 沈彬, 康鹏德, 裴福兴
    2012, 30(6):  698-700. 
    摘要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半环形外固定支架行晚期全膝关节结核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半环形外固定支架膝关节融合术的8例晚期全膝关节结核病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 35.4 岁(28~40岁),病程 3.1年(9月~5.1年)。8例患者均采用前正中切口,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后使用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加压融合,并使膝关节处于功能位,术后继续正规抗结核化疗18个月,以获得骨性融合为观察终点。  结果 本组8例晚期全膝关节结核患者术后全部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20.5周(16~24周),患肢平均缩短4.9cm(3 cm~5  cm),膝关节外翻角度 5.2° (4°~7°),屈曲15.3°(10°~20°),无病例发生明显的旋转畸形,无切口感染、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病例,无外固定支架失败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  结论 半环形外固定支架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全膝关节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肘部动静脉内瘘手术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赖彦华, 吴基华, 孙煦勇
    2012, 30(6):  701-704. 
    摘要 ( 1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肘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方法 2006年5月至 2012年5月完成肘部动静脉内瘘术22例。采用肘关节横纹下2~3 cm横切口,其中桡动脉与肘正中静脉端侧吻合17例,侧侧吻合2例,2例采用头静脉与肱动脉进行侧侧吻合,1例采用贵要静脉与肱动脉进行侧侧吻合。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动态观察评估。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20±16.15) min。在手术中无外科并发症。术后内瘘均立即通畅,前臂可触及动脉搏动。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41±8.15) d。术后早期1例因动脉搏动欠佳出现血栓阻塞。2例出现短暂性前臂局部水肿。其余患者未出现盗血综合征,动脉瘤,栓塞,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 肘部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一个理想和安全的选择。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肘部血管的解剖学特点进行选择。

    指动脉静脉化在手指末节离断再植的疗效分析
    姚保兵, 胡亮, 尹成国, 王业本, 赵亮, 郝作斌
    2012, 30(6):  705-707. 
    摘要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指动脉静脉化重建手指再植血液回流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应用离断手指远断端非优势侧指动脉与近断端指掌侧静脉或指侧方静脉吻合治疗手指末节离断病人18例,其中指动脉与指掌侧静脉吻合11例,与指侧方静脉吻合7例。  结果 成活16例,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  结论 指动脉静脉化为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一种有效方法。

    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用于创伤性臂丛损伤手术
    张元信, 张靖, 何旭, 侯书健, 王德明, 曲彦亮, 武春敏, 温宝磊
    2012, 30(6):  708-711. 
    摘要 ( 9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用于创伤性臂丛损伤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麻醉;B组:插管全麻;C组:腋窝顶定位穿刺锁骨下位点阻滞复合插管全麻,术后用PCIA泵镇痛和VAS评价镇痛程度。评估术中除共同项目外,麻醉技术、耗材和药品所产生的医疗费用。  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全麻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每小时应用剂量、术后唤醒和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B组显著多或长于C组(P<0.01);麻醉前准备、操作完成时间A组

    综述
    肾周筋膜及间隙解剖与腔镜外科研究进展
    梅傲冰, 邱剑光, 贾本忠
    2012, 30(6):  712-714. 
    摘要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力学刺激与炎性肌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陈荣, 廖华
    2012, 30(6):  715-717. 
    摘要 ( 7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