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应用解剖
    喉上神经外支在环甲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王占龙, 宋晓飞, 吴干勋, 赵岩, 石健, 刘胜辉, 李双成, 赵瑞力
    2014, 32(6):  633-63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上神经外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32具(64侧),解剖观察喉上神经外支在环甲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该神经与间隙内其他解剖结构的关系。  结果    3侧喉上神经存在袢状结构;发现所有标本中均存在环甲肌支,71.8%(46侧)存在咽支;按Friedman分型方法进行分型:Ⅰ型占28.1%(18侧)、Ⅱ型占54.7%(35侧)、Ⅲ型占17.2%(11侧)。喉上神经外支入咽下缩肌点位置均位于胸骨甲状肌深面,斜线下方。喉上神经外支入咽下缩肌点至斜线的垂直距离为(3.60±0.30) mm,距胸骨甲状肌内侧缘的垂直距离(8.27±1.72)mm,距环状软骨中点的距离是(27.09±1.46)mm。  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从环甲间隙入路多数情况下可以显露保护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支;大于17.2%的情况下不能显露,但也不会损伤。

    经滋养孔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的解剖学研究
    刘家明, 江建, 刘志礼, 龙新华, 陈文昭, 周扬, 高松, 何来昌, 黄山虎
    2014, 32(6):  637-6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以椎板后方滋养孔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相关解剖学参数。  方法 30例成人枢椎干骨标本,以椎板后方双侧滋养孔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用大头针进行标记后,将标本进行CT扫描。随后将扫描图像导入测量软件,分别测量进钉点与椎板上缘、下缘及椎弓根内壁的距离;测量进钉长度及角度。  结果 97%的枢椎左侧椎板和93%的右侧椎板存在滋养孔。其与椎板上缘的距离为(3.36±0.57) mm,与椎板下缘的距离为(8.41±1.08)mm,与椎弓根内壁的距离为(6.91±1.20)mm。以双侧滋养孔为进钉点,椎弓根螺钉的平均进钉长度为(24.71±1.35)mm,进钉的内倾角平均为(20.17±3.65) °,上倾角平均为(31.02±5.71)°。  结论 通过解剖学测量,椎板后方滋养孔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进钉点的一种选择。

    健侧腰骶神经根移位重建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陈汇浩, 侯春林, 雷德桥, 尹刚, 林浩东
    2014, 32(6):  640-6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椎管内腰骶神经前后根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健侧腰骶神经根移位重建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6具,腰骶部后正中切口,显露脊髓圆锥及马尾。解剖测量L2~S1脊神经根长度、前根直径,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并模拟神经根前根移位吻合。  结果 L2~S1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自上而下逐渐变长,其长度分别为(7.57±0.82)、(9.12±1.04)、(11.56±1.27)、(12.75±1.33)和(13.87±1.56)cm。L2~S1神经根前根直径分别为(1.10±0.10)、(1.32±0.16)、(1.24±0.12)、(1.42±0.14)和(1.52±0.21)mm。L2~S1神经根前根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8051±898)、(10253±1035)、(8684±1168)、(9638±1446)和(9347±1322)根。标本中模拟神经根移位,L2~S1双侧相同或相邻神经根前根均能达到无张力直接吻合。  结论 健侧L2~S1神经根前根有望成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胰头血供的应用解剖及三维重建研究
    李美秀立, 彭田红, 石小田, 李鉴轶, 陈胜华, 谢魏, 王爱平, 曹磊
    2014, 32(6):  644-6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胰头癌手术及区域灌注疗法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5例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胰头及其周围的血管,测量相关数据。新鲜成人标本6例灌注聚乙烯醇-氧化铈用于血管显影,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  结果    胰头主要血供来源于胰十二指肠上前、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下后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和后动脉弓在胰头的最上端、最下端和十二指肠大乳头水平与十二指肠的距离分别是(1.08±0.21)、(1.23±0.22)、(1.12±0.25)cm和(1.15±0.28)、(1.25±0.24)、(1.05±0.25)cm;胰头血管的三维重建可以直观立体显示胰头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  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癌手术时,为避免损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头部的缝线距十二指肠左侧不应低于1.5 cm;胰头血管的三维重建模型可为胰头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提供指导。

    髂腹股沟下入路耻骨肌孔下区的解剖学研究
    徐顺利, 吕翔, 刘自国, 王义生
    2014, 32(6):  648-6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耻骨肌孔下区解剖结构进行重新认识,为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尸体分层解剖观测耻骨肌孔下区结构,结合外科疝的理论对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原因和预防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 耻骨肌孔下区为上长下短的近似梯形结构,血管鞘及其前后连接、陷窝韧带及耻骨肌筋膜等为其封闭结构,但存在多个薄弱部位,手术损伤易造成缺损导致股疝。结论 耻骨肌孔下区薄弱处均为股疝可能发生的部位,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方法时需尽量避免损伤或加强术后重建。

    第3跖背动脉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赵亮, 王斌, 高庆
    2014, 32(6):  652-65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以第3跖背动脉为主要供血的组织移植修复手指脱套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及测量,观察第3跖背动脉的来源、走行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1)本组30侧第3跖背动脉均分别在近、远端第3跖骨头水平通过后、前穿支与足底动脉相交通或主要来源于后、前穿支。(2)根据第3跖背动脉来源可将其分为:Ⅰ.足背侧动脉来源为主型, 17%(5侧) ;Ⅱ.足底动脉来源为主型, 70% (21侧)。其中IIa.后穿支为主型(含完全来自后穿支),63%(19侧);IIb.前穿支为主型, 7%( 2侧);Ⅲ.共同来源型, 13%(4侧)。第3跖背动脉长度为(4.63±0.23)cm。  结论 以第3跖背动脉为蒂行足部组织移植修复脱套伤在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

    趾足部浅淋巴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曾凡强, 潘伟人, 王德广
    2014, 32(6):  655-6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趾和足部浅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的4例足部标本,在趾侧、足缘皮肤内,注入6%双氧水。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淋巴管,找到淋巴管插入30G细针,注入硫酸钡混合物。追踪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记录。淋巴管灌注完成后,标本进行X线摄像记录。确切显示足部浅淋巴管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周围静脉的关系。  结果 各趾两侧可见集合淋巴管1支,管径 0.3 mm。足背集合淋巴管由始于趾、足内外侧缘的淋巴管汇集而成,有14支,管径0.6 mm。足后区可见2支集合淋巴管,管径0.4 mm,始于内外踝与跟腱间真皮下。足部淋巴管蜿蜒地行走于皮下组织,与静脉交汇时,从其浅面和/或深面通过。  结论 本文准确地描述了足部浅表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相关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畸形与变异
    双侧睾丸血管变异1例
    王淮林, 马文婷, 史文博, 叶国治, 吕露露, 廖雅丽, 邓会, 李文奇
    2014, 32(6):  6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胸骨舌骨肌的构筑学和肌内神经的研究
    朱光琼, 刘建, 李寿田
    2014, 32(6):  659-6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胸骨舌骨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 染色法。  结果 ①胸骨舌骨肌肌重(7.71±0.78) g , 肌长(8.20±0.93) cm,肌纤维长(6.71±0.63) 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1.27±0.08) cm2 。②支配胸骨舌骨肌的神经来自颈袢神经发出的2条一级上、下神经分支从肌外侧入肌,该神经分支入肌后分别发出数条次级分支,呈树枝样分布于上、下半段中央部,上、下段神经之间没有吻合。  结论 ①胸骨舌骨肌倾向速度型设计。②胸骨舌骨肌上、下两部分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神经密集区位于上、下段中央部。

    畸形与变异
    左闭孔动脉腹壁下动脉共干起始1例
    魏建仝, 王克平, 周海宇, 王建民
    2014, 32(6):  6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儿童下颈椎椎弓根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张少杰, 王星, 李志军, 张元智, 高尚, 王志强
    2014, 32(6):  662-6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OCL)、外偏角(e角)及尾偏角(f角)并计算PW/PH(I值),按年龄组及节段行统计分析。  结果 PW、PH、POCL及e角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各椎的PW、PH及POCL均与4~6岁组、7~9岁组有差异(P<0.05),e角和f角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大。在各组中不同椎序的PW均表现为逐增趋势。PH、POCL及 e角在各组中椎间差异不大。各组中椎间f角差异较大,由正值渐变为负值,C7的f角为负值中最大。I值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组间C3~7 的I值由>1.0渐变为<1.0;各组中椎间均无差异(P>0.05)。  结论    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发育规律性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4岁以上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上已具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基于Amira5.4对小脑核团重建和体积测量的研究及其意义
    张晓阳, 王单单, 袁武, 李云生
    2014, 32(6):  666-6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 DCN)的三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图像数据进行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并对各核团体积进行测量,比较各核团左、右侧及男女性体积差异。  结果 三维模型显示小脑各核团结构清楚,形态分布及其与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FV)的空间关系亦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左、右侧体积对比,各核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别对比,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DN)的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另外3组核团的体积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P>0.05)。  结论 对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可以明确各核团的形态、体积及其与第四脑室的空间关系,同时齿状核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又为核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弥散图像人丘脑连接的无创性显示和分析
    陈一勇, 尹维刚, 林荣, 丁杰, 王守道, 汪海清, 李林
    2014, 32(6):  671-6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显示和分析人丘脑与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及边缘系统等的连接情况。  方法 联合应用DSI-studio和BrianSuite软件对10例脑连接组项目(HCP, Human Connectome Project)提供的磁共振弥散和T1加权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纤维束重建、脑结构配准、纤维束连接分析等过程,显示丘脑与脑其它结构连接情况。  结果 (1)通过纤维束三维重建可见丘脑可通过其额脚、顶脚、颞脚和枕脚与端脑相应区域连接;(2)在BrianSuite软件生成的脑连接分析图上可详细得到左右两侧丘脑与额叶、顶叶、颞叶、边缘系统、基底核等区域的具体连接情况。  结论 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丘脑连接的新的方法,可为后续的丘脑相关功能和临床学研究提供结构和方法学上的帮助。

    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CT解剖学研究
    高琪敏, 李进, 王文娟, 孙顺吉, 杨春波, 董鹏
    2014, 32(6):  676-6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1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CT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层面上肾前、后筋膜在肾脏外侧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  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资料;以相邻椎体为参照,观察并记录其双侧肾前、后筋膜在不同层面上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  结果 (1)66例患者中,55侧显示肾前、后筋膜在左肾外侧延伸形成锥侧筋膜,64侧显示肾前、后筋膜在右肾外侧延伸形成锥侧筋膜;(2)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自肾门至锥下间隙水平呈相对固定的83侧;33侧呈自前向后移动;3侧呈自后向前移动;(3)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双侧一致的36例,不一致的30例。  结论 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多位于邻近椎体前后缘之间;其解剖位置在不同层面上可不固定,且双侧可不对称。

    实验研究
    6-OHDA损伤神经细胞CXCR4/CXCL12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王辉, 暴丽华, 李涛, 李贵宝, 吴琦, 朱德晓, 吴金涛, 刘海莉, 张静, 孙晋浩
    2014, 32(6):  680-68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6-OHDA损伤PC12细胞CXCR4/12表达的变化。  方法 以梯度浓度的6-OHDA 处理PC12细胞,光镜观察各组PC12细胞的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的损伤;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6-OHDA不同浓度下PC12细胞CXCR4/CXCL12表达的变化。  结果 随6-OHDA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的存活率呈梯度降低;光镜下观察发现PC12细胞数减少,轴突变短甚至消失;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则显示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神经细胞的表达增加。  结论 6-OHDA浓度的增加可导致PC12细胞凋亡,同时伴有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增加。

    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干预作用
    崔晓军, 张剑凯, 张智, 周丽娜, 郭金华, 王晓红, 马颖蓝
    2014, 32(6):  685-6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来源于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外切体(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体外缺氧损伤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均明显升高,细胞计数下降(P<0.01),Bcl-2/bax 表达下调(P<0.01),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活力,上调Bcl-2/bax的表达,降低凋亡细胞的比例(P均<0.05)。  结论 MCSCs-exosomes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培养缺氧损伤诱导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凋亡途径减轻缺氧时细胞的损伤。

    再探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
    胡斯旺, 毛海蛟, 庄跃宏, 崔怀瑞,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2014, 32(6):  690-69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  方法 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中测量各时间点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的灰度值和穿支体区血管的灰度值,并计算它们的比值(“谷-峰比”),总结体区间choke血管的变化规律。  结果    术后1h、1d、2d、3d、4d、6d、10d、16d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灰度值(V-valley)和穿支体血管灰度值(V-peak)的比分别为(0.29±0.05)、(0.67±0.10)、(0.78±0.08)、(0.85±0.06)、(0.60±0.12)、(0.56±0.10)、(0.53±0.11)和(0.41±0.07)。   结论 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增加在第1天出现,第3天到峰值,第4天明显减小,随后逐渐消退。明胶-氧化铅灌注-X线摄片技术,结合Scion Image Beta 4.02软件,可计算出choke血管区和穿支体区的灰度值比,能定性反映微血管的相对密度。

    两种负荷条件下种植体骨结合率的比较研究
    黄杏香, 张宇, 向梅, 谢畅
    2014, 32(6):  694-69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两种负荷条件下的种植体骨结合率。  方法 4只Beagle犬拔除一侧下颌4颗前磨牙,愈合8周后,在每只犬口内各植入4颗种植体。种植体植入10周后安装修复基台,其中近中2颗种植体基台无咬合接触作为对照组,远中2颗种植体通过加高咬合1mm获得过度负荷作为实验组。修复基台安装8周后处死取材,制作不脱钙骨磨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后镜下骨形态计量学观察。  结果 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安装修复基台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种植体结合率分别为(87.71±1.77)%,(83.15±2.47)%,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过度负荷状态下,种植体的骨结合率提高。

    SB202190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和IL-10影响的实验研究
    吴建龙, 巨积辉, 周广良, 金光哲, 李志敏, 侯瑞兴
    2014, 32(6):  698-7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展及TNF-α与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取12~14周龄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生理盐水组(Ⅲ组)、P38抑制剂组(Ⅳ组),每组12只。制作大鼠腹部轴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7d,测定皮瓣存活率,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0浓度,切取皮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38MAPK与P-P38MAPK的表达。  结果 术后第7天,Ⅳ组皮瓣存活率显著高于Ⅱ、Ⅲ组(P <0.05),与Ⅰ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Ⅱ、Ⅲ组相比,Ⅳ组P38MAPK与P-P38MAPK表达显著降低,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但IL-10浓度增高 (P<0. 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皮瓣存活率与TNF-α浓度显著负相关,与IL-10浓度相关不显著。P38MAPK、P-P38MAPK评分与TNF-α浓度均显著正相关,与IL-10浓度相关不显著。  结论 SB202190可抑制皮瓣内P38MAPK信号通路,降低TNF-α浓度,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皮瓣存活率。

    NUCB2/Nesfatin-1 在DIO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秦小云, 王伯钧, 伍善广, 张庆金, 刘漫君, 兰羚元, 张梦雅, 黄蓓, 覃小华, 夏春波
    2014, 32(6):  704-70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NUCB2/Nesfatin-1在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为糖脂代谢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通过高能饲料喂养建立高血糖高血脂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NUCB2/Nesfatin-1表达水平。  结果 ①NUCB2/Nesfatin-1在实验组大鼠下丘脑表达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0%(P<0.05)。② NUCB2/Nesfatin-1在实验组大鼠下丘脑的表达强度积分为2.159±0.918,对照组表达积分为3.683±1.250(P<0.01)。  结论 NUCB2/Nesfatin-1在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下丘脑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NUCB2/Nesfatin-1可能在糖脂代谢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剂量吗啡对C57小鼠成瘾行为学的影响
    谢敏娟, 李娟, 张璐
    2014, 32(6):  708-71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片剂吗啡作用后,C57小鼠的成瘾行为学变化,为吗啡成瘾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用3月龄雄性C57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5、10、15、20 mg/kg的吗啡,观察指标为竖尾反应持续的时间以及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中的白箱时间差。  结果    与对照组(0 mg/kg)相比,吗啡10、15和20 mg/kg组小鼠出现竖尾反应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条件位置偏爱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吗啡10、15、20 mg/kg 剂量组逆转了小鼠偏爱呆在黑箱的天然倾向,白箱时间差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吗啡10 mg/kg组P=0.049,而15 mg/kg组和20 mg/kg组(P<0.001)。  结论    在吗啡剂量为10、15、20 mg/kg时,白箱偏爱明显形成,15 mg/kg是较为敏感而稳定的吗啡成瘾小鼠模型剂量,可作为敏感而又稳定的较低剂量。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脑HO-1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赵林岩, 李芳, 王苏平, 于健
    2014, 32(6):  711-7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脑内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1 HO-1)的表达变化;检测CO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与脑细胞凋亡之间的变化关系。  方法    使用腹腔注射CO的方法制备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的模型, 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HO-1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凋亡细胞,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Bax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    Western blotting 法HO-1 蛋白表达情况:空气对照组表达较少,CO中毒组1 d表达 增加(1.14±0.43,P<0.01),3 d达高峰(2.91±1.07,P<0.01), 21 d仍高于对照组 (P<0.01)。细胞凋亡情况:空气对照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百分数较少,CO中毒组12 h凋亡细胞百分数数增加(21.95±24, P<0.01),5 d达高峰(34.27±4.19, P<0.01),21 d 时(9.25±1.16)仍高于对照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Bax在中毒后表达增加,3 d达高峰 (34.5±0.58, P<0.01),Bcl-2 在3 d减少至最低 (12.5±3.69, P<0.01), Bax/Bcl-2 的比值于 3 d时达最大。  结论    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海马区HO-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且与HO-1的表达变化一致。HO-1 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CO中毒所致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临床生物力学
    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杨攀, 章莹, 刘坚, 肖进, 叶林强
    2014, 32(6):  716-7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模型加载,行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在中立位载荷下两种固定模型跟骨骨折线最大位移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两种固定模型跟骨最大主应力峰值都主要位于跟骨结节周围皮质骨,均小于骨屈服强度95 Mpa;两种固定模型锁定钢板系统最大主应力峰值主要位于钢板中间部,均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 MPa。  结论 锁定钢板内置与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都令人满意,而锁定钢板外置在临床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推拿对腰椎运动单元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姚女兆, 蒋杰, 彭理良, 王文军
    2014, 32(6):  721-7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推拿手法对腰椎运动单元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探讨不同推拿方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患所致腰腿痛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腰椎标本,模拟斜扳(无纵向拔伸及压缩力,扭矩分别为0、1、2 Nm)及牵扳(纵向拔伸力=250 N,扭矩分别为0、1、2 Nm)手法,即六种加载方案,完全随机作用于每一具标本上,通过测量六种加载方法作用前后标本椎间盘内压力(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及椎间高度(L3/4)的变化情况,评价斜扳与牵扳手法对猪腰椎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改变情况。  结果    (1)椎间盘内压力变化:加载前后椎间盘内压力的瞬时值变化:斜扳之后椎间盘内压力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牵扳之后椎间盘内压力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5)。(2)椎间高度变化:斜扳组的椎间高度较之前的椎间盘高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牵扳组的椎间高度较之前的椎间高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压敏片结果:斜扳组及牵扳组都能使小关节压力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越大。牵扳组与斜扳组之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斜扳使椎间盘内压力增加,但对椎间高度的影响不明显;牵扳使椎间盘内压降低且能使椎间高度增高;无论斜扳还是牵扳,只要加扭矩就会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而且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越明显。

    临床研究
    两种静脉动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江起庭, 杨丽娜, 王钰, 江志伟
    2014, 32(6):  725-7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于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间行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并于同期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14例的临床结果(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成活率明显提高(100%vs. 71.4%);指甲长度增加(15.6±2.7 mm vs 11.9±2.2 mm);DIPJ活动度增加 (62±4°vs 45±3°);指感觉测定增加(S3+ vs S3);两点辨别觉减小(4.6±0.3mm vs 7.4±0.6 mm);指关节活动优良率增加(94.4% vs 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DIPJ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江吉勇, 王海文, 顾荣, 江新民, 梅雄军
    2014, 32(6):  729-7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8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中末节或指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部微型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腕部掌侧,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3.0 cm×2.0 cm。  结果 8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3~6月,平均4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仿,无明显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7 mm,供区直接缝合,呈线型疤痕愈合,无明显增生。  结论 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方便,供区损伤小,皮瓣感觉外形恢复良好,是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
    肖春林, 赵敏, 史柏娜, 周江军, 高伟, 杨俊, 付美清, 熊斌
    2014, 32(6):  732-73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两套血供的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用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创面5例。应用高位皮支切取带蒂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应用“外增压”原理,端侧吻合动脉增加皮瓣供血。  结果     5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好,供区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两套血供的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皮瓣血运好,存活率高。是临床修复小腿中上段创面的一个良好选择。

    新型仿生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初步临床观察
    王华松, 吴刚, 黄继锋, 张伟才
    2014, 32(6):  735-73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课题组构建的一种新型仿生人工神经导管修复人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上肢周围神经缺损病例使用该神经导管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随访,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相应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共计8例病例均获得随访,6例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其中优2,良3例,可1例。  结论 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材料。

    畸形与变异
    临床研究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的处理策略及文献回顾
    王健, 郑少伟, 陈国奋, 李郅涵, Shaikh Atik Badshah, 李敏, 张洋, 史占军
    2014, 32(6):  739-7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  结果 1例55岁女性患者,右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以膝前痛、膝关节屈曲受限收入院。经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为右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入院后行右侧髌骨表面置换及髌韧带松解术,有效地解除膝前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的症状,术后随访HSS评分显示患者膝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并不常见,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晚期成人Still病误诊1例报道
    罗杰多, 邓思然, 罗雨桥, 罗特花, 罗到多
    2014, 32(6):  7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贾琴, 李艳萍, 伍思琪, 张玉英, 李强
    2014, 32(6):  747-7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语言中枢及其纤维联系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张晴, 李瑞麒, 李博伦, 朱荣, 王淼, 王慧
    2014, 32(6):  750-7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