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述评
    颅内静脉解剖与循环障碍
    上矢状窦内起源脑膜瘤的影像解剖依据
    应建彬, 李克磊, 王守森
    2020, 38(5):  500-50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2
    摘要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镰状窦的MRV研究
    尹腾昆, 王守森
    2020, 38(5):  506-51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3
    摘要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前海绵间窦的MRI影像特征观察
    谢金华, 张建鹤, 望家兴, 魏梁锋, 张辉建, 袁邦清, 王守森
    2020, 38(5):  511-5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4
    摘要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前海绵间窦(AICS)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连续收集72例垂体增强MRI,包括32例正常体检者和40例垂体腺瘤者。通过多层面MRI观察AICS的影像特征,并给予分型。在正中矢状位平面上,以蝶骨平台延长线为A线,经AICS做一与A线平行的B线,在鞍底做一与A线平行的切线C线,测量A与B间距a,B与C间距b,分析AICS在蝶骨平台与鞍底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72例中,完整型AICS组、不完整型AICS组、无AICS组分别占65.28%(47例)、26.39%(19例)、8.33%(6例)。完整型AICS在T1WI TSE增强影像显示为垂体上前方、鞍结节顶点下方的连续高信号影。测得完整型AICS的a/(a+b)值正常体检组为(0.31±0.10),垂体腺瘤组为(0.20±0.16),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1WI TSE MRI上,正常体检者AICS具有较好的显示,而垂体腺瘤者AICS显示明显减少且更趋于不连续。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与年龄关系的MRI研究
    李克磊, 魏梁锋, 陶伟伟, 李军, 鲜亮, 王守森
    2020, 38(5):  518-52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5
    摘要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AG)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按年龄分组收集360例核磁共振检查颅内未见异常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静脉窦内AG的分布、各年龄组AG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及同例患者AG形态随年龄变化情况。  结果 经MRI检查发现,AG最常出现的部位是横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直窦、窦汇,海绵窦未见;未成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的直径逐步增大,数量逐步增多,分叶型AG数量也增多;中青年组AG直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波动于某范围内,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能检测出AG的患者的例数及AG直径与未成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直径减小,数量减少,分叶型AG数量也呈减少趋势,能检测出AG的患者例数及AG直径与中青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蛛网膜颗粒数量、大小及形状有所差异,这些变化可能与生长发育、衰老及脑脊液吸收调节有密切关系。
    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
    周建, 钟旺旺, 陈五研, 陈贤妃, 王守森
    2020, 38(5):  523-52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6
    摘要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影像学诊断为DCVT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DCVT最常累及Rosenthal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和直窦,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有头痛、意识障碍、复视、偏瘫等,常见诱发因素有口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等。丘脑水肿为DCVT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肝素抗凝治疗简单有效,大脑深静脉可恢复再通,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 DCV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特殊成像技术和特定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其明确诊断,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岩上静脉和岩上窦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黄惠勇, 李欢, 杨修, 吴震
    2020, 38(5):  528-53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7
    摘要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解剖
    股部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及在感觉重建术中的意义
    王庆, 朱德意, 李小鹏, 杨胜波
    2020, 38(5):  540-5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09
    摘要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改良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大腿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国成年和儿童尸体各12具。紧贴肌表面取下含皮下脂肪的股部皮肤。改良Sihler’s染色法显示股部皮神经分布模式。  结果 改良Sihler's染色后的标本呈淡紫色,皮神经及分支呈黑色。肉眼可见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生殖股神经股支、股神经内侧皮支、闭孔神经皮支和股后皮神经的树枝样分支和分布模式;股外侧皮神经与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后皮神经间存在明显交通。股前内侧区的中部和股后区的中间带,各级神经支分布较密集,分支间存在交通。  结论 股前内侧区中部和股后区中间带应被推荐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的首选供区。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穿刺深度的解剖学研究
    陈韦东, 钱蕾, 瞿东滨, 贺善礼, 李泽宇, 谭炜浩, 钟锦涛, 杨航, 欧阳钧, 郑明辉
    2020, 38(5):  545-5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0
    摘要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断层影像解剖
    150例健康成人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相关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杨胜, 唐超, 钟德君
    2020, 38(5):  549-5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1
    摘要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成人CSA、TS、C2~7 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 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2~7 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2~7 SVA(r=0.30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健康人群CSA,TS存在性别差异,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A,TS,C2~7 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256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观察副肾动脉解剖结构
    孙凤涛, 张厚宁, 禹璐, 盛佳曦, 傅昱
    2020, 38(5):  554-5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2
    摘要 ( 8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可视化3D影像辅助下对肝脐裂静脉的认识
    谢于, 王振海, 张东坡, 王政
    2020, 38(5):  559-5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3
    摘要 ( 2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借助可视化3D影像认识肝脐裂静脉(Umbilical fissure vein,UFV)的解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60例有肝胆相关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在可视化3D影像下分析肝脐裂静脉的发生率、脐裂静脉的走形及汇入方式、脐裂静脉与Ⅳb段肝静脉的关系。  结果 55例病人发现了UFV静脉,发生率91.6%。UFV发自肝左静脉的有49例,发生率89.1%(49/55);发自肝中静脉的4例,发生率7.3%(4/55);发自肝中肝左共干的2例,发生率3.6%(3/55),17例发现肝Ⅳb段汇入UFV,发生率为30.9%(17/55)。   结论 可视化3D影像对于术前辨明UFV及其走行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避免手术中的副损伤。
    实验研究
    COX-2/sEH双抑制剂PTUPB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张君, 张晨宇, 孙晨晨, 田清, 杨慧慧, 刘昱镳, 杨金桐, 周勇, 刘绍坤
    2020, 38(5):  562-56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4
    摘要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的双抑制剂PTUPB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3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双抑制剂对照组(PTUPB)、高糖高脂饲料组(HFD)和双抑制剂治疗组(HFD+PTUPB)。其中PTUPB组和HFD+PTUPB组每天皮下注射COX-2/sEH双抑制剂PTUPB(5 mg/kg),Control组和HFD组皮下注射PTUPB的溶剂PEG400。12周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脂质堆积及胶原沉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IRE-1α和XBP-1s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棕榈酸(PA)处理的小鼠肝细胞(AML-12)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Perk、Ire-1α、Xbp-1s和Aft-6)的表达。  结果 与HFD组小鼠相比,HFD+PTUPB组小鼠体重及体重变化率显著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脂质堆积和胶原沉积明显改善,IRE-1α和XBP-1s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进一步在细胞水平观察到,PTUPB预处理可降低PA诱导的AML-12细胞内质网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论 抑制COX-2和sEH可减轻HFD诱导的小鼠NAFLD,其机制与抑制肝细胞内质网应激有关。
    Sortilin调控ABCA1蛋白水平影响荷脂巨噬细胞内脂质流出
    钟丽园, 张明鑫, 吕运成, 陶水英, 胡杨, 王茜, 唐志桦, 彭田红
    2020, 38(5):  568-57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5
    摘要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ortilin对荷脂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表达及胞内脂质流出的影响。  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细胞内ABCA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o-IP实验检测Sortilin和ABCA1的结合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情况。   结果 Sortilin下调细胞内ABCA1蛋白水平,但对其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Co-IP结果表明Sortilin能与ABCA1结合;与对照组相比,Sortilin过表达后荷脂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胞内脂质含量增加且脂滴肥大,数量明显增多,Sortilin沉默后荷脂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增加,胞内脂质含量减少,脂滴瘦小,数量减少;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共处理可部分逆转Sortilin过表达对巨噬细胞ABCA1蛋白和胆固醇流出的抑制作用。  结论 Sortilin下调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抑制胆固醇流出,促进胞内脂质蓄积。
    润燥止痒胶囊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胡辉莹, 胡银霞, 刘昌顺, 苏小婷, 戴辉
    2020, 38(5):  574-57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6
    摘要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肠道菌群和免疫炎症调控的角度,探讨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C)对银屑病样皮损的药效作用。 方法   研究RZC给药对银屑病样皮损模型大鼠的作用,检测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IL-17和IL-10)水平,分析模型大鼠粪便重要菌落的数量。 结果   给药RZC两周后,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银屑病样皮损症状。RZC下调血清IL-6、TNF-α和IL-17含量,上调IL-10水平,提示对机体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给药降低模型大鼠肠道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目。 结论   RZC治疗银屑病样皮损可能与其调控肠道菌群结构,缓解宿主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应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对食蟹猴模型舌象的初探研究
    李舒婷, 宗利丽, 何伟峰, 饶军华, 李比海, 刘贻颜, 刘玉洁, 王庭伟, 刘凌子, 伍庭凤, 汪碧云, 聂伟哲
    2020, 38(5):  578-5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7
    摘要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运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检测食蟹猴模型舌部血液灌注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1)5只雌性食蟹猴行宫颈环扎术,制备食蟹猴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疾病模型,1只雌性食蟹猴开腹仅观察盆腔情况。(2)分别于术前、手术当月及术后1、2、3个月运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测量所有食蟹猴舌面、舌底血液灌注量,采用与之配套的PIMSoft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结果 (1)成功检测6只食蟹猴在不同时间段的舌部血液灌注量,宫颈环扎组食蟹猴术后的血液灌注量均呈现显著上升或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2月轻-中度盆腔粘连的食蟹猴舌面及舌底的血液灌注量均显著高于无粘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测量食蟹猴舌部血液灌注量的方法稳定可行,可能成为疾病病证结合模型舌象的量化评价方法。
    HTK液三种不同方法对兔心保存移植后复跳效果的研究
    韦雪梅, 郭义龙, 徐志新
    2020, 38(5):  583-5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8
    摘要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单纯低温浸泡、持续灌注与间断灌注对离体兔心保存移植后的复跳效果。  方法 健康2月龄新西兰兔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低温浸泡组(单纯组)10只、持续灌注组(持续组)10只和间断2 h灌注组(间断组)16只。麻醉后取出心,建立HTK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保护心,悬挂于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K-H缓冲液平衡灌注5~10 min心搏动达稳定状态;根据分组灌注HTK液5~6 ml(30 ml/kg)使心停搏,4 ℃保存心8 h。连接压力传感器,收集冠脉流出液,比较各组心复跳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3组心肌组织形态学差异。  结果 离体心均成功复跳,间断组复跳时间、1 min和5 min心律失常评分、平均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肾上腺素注射次数均小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大(P<0.05)。复跳后间断组心肌酶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高(P<0.05)。复跳5 min后间断组左心室收缩压和冠状静脉流量高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低(P<0.05)。间断组心肌细胞水肿最轻,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最低,而单纯组最严重。  结论 间断2 h灌注HTK液较持续灌注或单纯低温浸泡对降低离体兔心复跳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肌损伤,以及改善左心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为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的移植心保存方法。
    小剂量超短波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及对血清iNOS、TNF-α、VEGF、BDNF表达的影响
    梁爱萍, 李文辉
    2020, 38(5):  588-59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19
    摘要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剂量超短波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效果及对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收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评估疗效并分析影响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治疗组ASIA量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BDNF表达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iNOS、TNF-α表达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超短波治疗是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小剂量超短波辅助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NOS、TNF-α表达,上调VEGF、BDNF表达有关。
    临床研究
    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
    刘伟, 杨志, 唐士婷, 沙轲, 谭桢, 程建文, 石小荣, 赵劲民
    2020, 38(5):  593-59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20
    摘要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和足踝创面患者15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9岁。小腿创面6例,足踝创面9例。创面大小9 cm×4 cm~26 cm×5 cm,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如缝合张力过大则采取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术后予以制动、抗炎、抗血栓形成、抗血管痉挛、消肿、保暖等治疗,术后随访皮瓣成活情况、创面修复效果。   结果 切取皮瓣大小10 cm×5 cm~27 cm×7 cm,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3个月。14例皮瓣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清创后植皮修复创面愈合良好;9例足踝创面患者踝关节屈、伸功能轻度受限;2例胫骨开放性骨折经外固定治疗出现骨折不愈合,经改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愈合;2例患者皮瓣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整后改善。  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的良好选择。
    手持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缺损中的应用
    张国雷, 李文庆, 朱小弟, 王文胜, 谭荣志
    2020, 38(5):  597-59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1
    摘要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br#
    闫慧博, 金大地, 黎庆初, 邱奕雁, 吴毅, 杨昌盛
    2020, 38(5):  600-60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2
    摘要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br#
    王诗成, 潘磊, 薛厚军, 雷宇
    2020, 38(5):  605-6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3
    摘要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长型骨水泥双动头假体伴钢丝捆扎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马海召, 冯新霞, 付宏伟, 马志华, 韩文林
    2020, 38(5):  609-6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4
    摘要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 纳入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42例)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3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卧床时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年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3.2%(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  结论 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术中创伤大,但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行功能锻炼,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安全角引导小切口掌腱膜下腕横韧带切开治疗腕管综合征
    王岩, 刘会仁, 张艳茂, 于占勇, 吴学强, 王力, 孙汝涛, 刘建华, 朱鹏飞, 刘家寅
    2020, 38(5):  614-6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5
    摘要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安全角引导小切口掌腱膜下腕横韧带切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5年6月~2018年6月,采用在安全角引导小切口掌腱膜下腕横韧带切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105例,112侧,直视下正中神经外膜松解14侧。  结果 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掌瘢痕轻微,无手术并发症。112 侧获得随访,时间6~24 个月, Kelly分级评定:优93侧,良15侧,一般4侧,优良率93.1 %。  结论 安全角引导小切口掌腱膜下腕横韧带切开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理想的微创手术之一。术式简单、安全,能达到腕管减压,神经松解的治疗要求。
    综述
    心室传导系统形态学及其研究进展
    陈小瑜, 胡敏霞, 徐一鸣, 施阳东, 娄阳云, 安国防
    2020, 38(5):  618-6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5.026
    摘要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