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应用解剖
    腹腔镜入路骶神经电刺激器植入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吴洁石, 徐瑞生
    2020, 38(4):  369-3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1
    摘要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女性骶棘韧带区域应用解剖研究
    刘萍, 王可竞, 陈春林, 陈兰, 唐连, 郭飞燕, 骆世文
    2020, 38(4):  373-3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2
    摘要 ( 1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女性尸体标本骶棘韧带(sarospinous ligament,SSL)的解剖特点及其毗邻,为骶棘韧带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方法 对24具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测量相关参数。  结果 SSL长度右侧为(5.11±0.30)cm,左侧为(5.10±0.36)cm;两侧长度无明显差别。24具尸体阴部管最内侧均为阴部神经,其与坐骨棘距离为右侧(1.51±0.35)cm,左侧(1.61±0.31)cm。SSL薄且坚韧,所有标本的平均厚度约0.2 cm。尾骨肌位于SSL盆腔侧,层厚远大于SSL,且覆盖范围更大,二者联系紧密,重合部分可视为整体。臀下动脉均走行于SSL上缘及以上出骨盆,其中7条经坐骨棘端出骨盆。坐骨神经远离SSL。SSL盆腔面未见重要血管神经束。有少量血管及神经走行于SSL背侧。  结论    行骶棘韧带固定术时应选择离右侧坐骨棘至少1.51 cm、左侧至少1.61 cm处作为悬吊点。
    可吸收线治疗骨性锤状指远指间关节固定针位置的解剖研究
    谭周勇,  傅小宽,  谭亮,  刘英男,  魏瑞鸿,  方锡池,  庄永青
    2020, 38(4):  376-38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3
    摘要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测量末节手指的体表标记线与克氏针进针点的关系,为可吸收线捆扎固定撕脱骨块治疗骨性锤状指的远指间关节固定针进针点及角度、缝合线导引孔的位置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各16根上模拟远侧指间关节的固定针(克氏针)固定,并测量进针点及进针角度。  结果 远侧指间关节伸0°位时,固定针宜从指体侧方进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的最佳进针点位于末节指骨基底部与指骨干交界处,进针角度与末节指骨中轴线成30°夹角,进针点到指远侧纹平面距离分别为:拇指13 mm、示指12 mm、中指13 mm、环指12 mm、小指11 mm。可吸收线导引孔最佳进针点在肌腱止点远端的指骨侧中线体表投影线上。  结论 固定针进针点以及导引孔位于上述各手指的位置时,既固定牢固、不损伤甲基质,也不影响撕脱骨片的复位。
    肩胛骨关节盂长短径解剖测量及临床意义
    任中楷, 张英泽, 汪建, 张益, 陈进利, 张春佳, 于腾波
    2020, 38(4):  381-38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4
    摘要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测量肩关节盂长短径形态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相关性,指导关节盂骨缺损的预估。  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解剖室完整成对肩胛骨标本共50对(100例),进行编号后根据左右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关节盂长径,关节盂短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100例肩胛骨标本中,各项数据平均值分别为:关节盂长径(35.46±3.29)mm,关节盂短径(26.11±3.20)mm。左右侧分组平均值:左侧关节盂长径(35.28±3.81)mm,右侧关节盂长径(35.24±3.31)mm,左侧关节盂短径(25.83±3.18)mm,右侧关节盂短径(26.38±3.23)mm,左右侧关节盂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r=0.882,R2=0.777),线性关系式为:y(右侧关节盂短径)=2.907+0.869x(左侧关节盂短径)。关节盂长径与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 r=0.810,R2=0.657),线性关系式为:y(关节盂短径)=-1.816+0.787x(关节盂长径)。  结论 左、右侧关节盂短径间以及同侧关节盂长、短径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相关性可修正人工测量关节盂最佳拟合圆直径的误差,指导临床术前预估关节盂骨缺损范围。
    断层影像解剖
    三种3D序列显示腰骶丛神经及影像解剖的比较
    余琴琴, 陈焱君, 张晓东, 周全, 杨洋, 钟世镇, 黄文华
    2020, 38(4):  385-39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5
    摘要 ( 1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3D-T2W-FFE、3D-STIR-TSE、DWIBS三种序列腰骶丛神经显示、影像解剖和3D重建效果。  方法 收集49名志愿者常规腰椎磁共振和腰骶丛神经成像数据,其中3D-T2W-FFE 序列48例、3D-STIR-TSE序列47例、DWIBS 序列43例。计算三种序列神经根和骨骼肌的对比度噪声比(CNRN/M)、右侧骶1神经根直径及神经节体积;分别采用各自4等级评分比较这三种序列对腰骶丛神经的显示效果和3D重建效果。  结果 三种序列的CNR N/M不全相同,其中3D-T2W-FFE序列与3D-STIR-TSE、DWIBS序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的神经节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0)。三种序列的神经根直径不全相同,其中3D-STIR-TSE序列与DWIBS序列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神经显示评分不全相同,其中DWIBS序列与3D-T2W-FFE、3D-STIR-TSE序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神经3D重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25)。  结论    3D-T2W-FFE 序列和3D-STIR-TSE FFE序列神经显示和影像解剖评分无差别,较DWIBS序列好。三种序列神经3D重建评分无差别,其中DWIBS序列重建过程最易实现。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运动区域协调性功能影像学研究
    李顶, 王亚, 汪艳芳, 陈焱君, 李金明, 黄文华
    2020, 38(4):  391-3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6
    摘要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脑神经解剖学与脑区功能学的关联性,进一步挖掘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神经机制。 方法 采集15例健康对照组和19例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利用计算神经影像学计算个性化颅脑内部半球功能连接指标,采集治疗前后临床康复评分作统计相关分析。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卒中患者大脑半球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7, P<0.001);(2)病灶异常集中于补充运动区(P=0.02)和中央前回(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组中央前回中的功能连接值与康复评分量表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P=0.03)。  结论 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区域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减少,可作为临床诊断和康复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的MRI表现
    尤云峰, 王明亮, 曾蒙苏
    2020, 38(4):  396-4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7
    摘要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36例采用1.5T或3.0T MRI行上腹部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IPSVS患者(PHVS 29例,PIVCS 7例)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IPSVS以Tanoue第1种类型的第1亚型(72.2%)和ParkⅡ型(58.3%)最常见。PHVS所在部位除肝Ⅰ段外其它段均存在,以Ⅲ、Ⅵ、Ⅷ段多见,分布在肝内、肝周及包膜下几率相仿,以1个病灶为主,2个及以上病灶少见,形态以结节状为主、动脉瘤状次之,迂曲状及混合形态少见,病灶长径多大于1.0 cm;PIVCS位于肝Ⅰ、Ⅵ、Ⅶ段,分布在肝内-肝周-肝外多见,肝内-肝周及包膜下次之,肝内少见,形态以混合形态的迂曲、结节状为主,病灶长径均大于1.0 cm。IPSVS于MRI平扫T1WI显示上下连续层面肝内的低信号与肝内血管相连,T2WI呈大部分流空的低信号和少许稍高信号,增强显示与病灶相交通的供血门静脉和引流的肝静脉、下腔静脉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IPSVS的血管异常。
    实验研究
    SETD4敲除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及免疫细胞分化影响的初步研究#br#
    牛世贤, 黄穗, 李山, 蔡军伟, 常若水, 郑肇萍, 姜勇, 刘靖华
    2020, 38(4):  401-40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8
    摘要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ETD4(SET-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4)基因敲除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s,pMφ)分化成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外周血、脾脏免疫细胞分化,胸腺和脾脏发育的影响。  方法 (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灌洗液中pMφ表面CD31分子的表达情况;(2)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和比较SETD4-/-和SETD4+/+小鼠pMφ在受到脂多糖(LPS)刺激后对细胞因子TNF-α、IL-6释放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SETD4基因敲除对巨噬细胞吞噬细菌能力及Transwell检测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分析和比较两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主要免疫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的差异;(4)HE染色对比两组小鼠胸腺和脾脏组织结构的差异。  结果 (1)与SETD4+/+小鼠相比,SETD4-/-小鼠pMφ受到LPS刺激后TNF-α、IL-6的释放明显减少,但是两组小鼠pMφ的比例及分化成熟程度无明显差异;(2)吞噬细菌能力和迁移能力两组无明显差异;(3)两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主要免疫细胞的数量及比例无明显差异;(4)SETD4基因敲除对小鼠胸腺和脾脏的结构无明显影响。  结论 (1)SETD4能促进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但对pMφ的分化成熟及细菌吞噬、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2)SETD4基因敲除对小鼠外周血及脾脏免疫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对胸腺和脾脏组织的发育无明显影响。
    GDNF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对暂时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刘芳, 毛志蓉, 邓莉, 陈波, 袁琼兰, 高小青
    2020, 38(4):  408-4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09
    摘要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对暂时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  方法 用GDNF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新生大鼠NSCs(GDNF/NSCs),分化培养7 d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采用改良的插线法制作暂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 d后经脑室分别移植生理盐水、NSCs和GDNF/NSCs。于再灌注后1、2、3、5、7周末处死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神经元分化及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区形成胶质界膜情况,行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显示神经纤维损伤情况。  结果 GDNF/NSCs体外分化为MAP2+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NSCs的分化。移植细胞在脑内分化为MAP2+细胞,于再灌注第5周分化达高峰,GDNF/NSCs组于再灌注第3~7周,其MAP2+细胞显著高于NSCs组。各组缺血区由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血管胶质界膜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其连续性中断。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血管胶质界膜损伤严重,完整性差,两细胞移植组,其胶质界膜随时间延长逐渐完整,GDNF/NSCs组早于NSCs组完善对胶质界膜的修复。此外,GDNF/NSCs组的神经纤维损伤修复优于NSCs组。  结论 GDNF/NSCs比NSCs对暂时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与GDNF提高了NSCs在脑内的神经元分化,增强了NSCs对胶质界膜及神经纤维修复有关。
    长链非编码RNA PVT1通过靶向miR-190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存及转移的影响
    邓永红, 张力, 王璟, 颜爱华
    2020, 38(4):  414-4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0
    摘要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PVT1通过靶向miR-190对宫颈癌细胞生存及转移的影响。  方法 qRT-PCR鉴定宫颈癌细胞与正常宫颈细胞中lncRNA PVT1和miR-190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ncRNA PVT1和miR-190之间的靶向关系。MTT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验证体系中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表达。宫颈癌HeLa细胞经过sh-PVT1处理后进行裸鼠皮下移植瘤接种,检测肿瘤体积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和凋亡相关分子表达。  结果 与正常宫颈细胞相比,lncRNA PVT1在各宫颈癌细胞中高表达,干扰PVT1后,miR-190表达量显著上调,经生物信息学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ncRNA PVT1和miR-190有较强结合性。sh-PVT1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促进凋亡发生(P<0.01);lncRNA PVT1可有效抑制EMT相关分子表达,降低宫颈癌细胞向EMT转化;miR-190抑制后可有效逆转上述现象(P<0.01)。体内实验证实PVT1敲降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1)。  结论 lncRNA PVT1在宫颈癌中高表达,PVT1敲降后可有效解除PVT1对miR-190的抑制效果,从而降低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
    南蛇藤醇抑制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贾莹, 赵伟, 张欣媛, 吴瑞, 肖兵兵
    2020, 38(4):  421-42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1
    摘要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南蛇藤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正常培养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南蛇藤醇低、中、高剂量组(终浓度分别为4 μmol/L、8 μmol/L和12 μmol/L)、阳性对照组(顺铂,终浓度为10 μmol/L)、LY294002组(LY294002,终浓度为20 μmol/L)和(南蛇藤醇+LY294002)组(南蛇藤醇和LY294002,终浓度分别为12 μmol/L和20 μmol/L)。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的侵袭;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采用皮下注射HeLa细胞建立裸鼠模型,观察南蛇藤醇(120 mg/kg)对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南蛇藤醇组、阳性对照组和LY294002组HeLa细胞的相对增殖率、侵袭细胞数均明显下降(P<0.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p-PI3K、p-AKT、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01),且随着南蛇藤醇浓度升高,其作用增强;与LY294002组相比,(南蛇藤醇+LY294002)组HeLa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和侵袭细胞数明显下降(q=10.182,q=10.217,P均<0.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q=23.636,P<0.001);与对照组相比,南蛇藤醇组裸鼠体重、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明显下降(q=4.100,P<0.020;q=13.501,P<0.001;q=5.078,P=0.005)。  结论 南蛇藤醇可能通过抑制HeLa细胞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恶性生物学行为。
    阻断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庄坚, 罗晓青, 吴舒帆, 何懿, 李捷
    2020, 38(4):  428-43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2
    摘要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损伤组、TBI模型组、MCC950(CP-456773)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小鼠TBI模型,造模后按时腹腔注射MCC950或生理盐水适量。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评价各组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GSDMD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与假损伤组比较,TBI组小鼠脑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胞核固缩、深染,胞核周围出现大量空泡;MCC950治疗组神经元状态明显优于TBI组。尼氏染色,MCC950治疗组脑组织神经元缺失及损伤情况较TBI组均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显示,与TBI组比较,MCC950治疗组的脑组织冰冻切片NLRP3、Caspase1及GSDMD表达量均较TBI组明显降低。  结论 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TBI小鼠脑组织的创伤及细胞结构损伤。
    单纯螺钉微创牵引兔下颌骨增加骨量的效果及组织学分析
    李泽毓, 吴章, 马会青, 姚玉胜
    2020, 38(4):  434-4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3
    摘要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单纯螺钉旋转牵引兔下颌骨以增加骨量的效果及组织学分析。  方法 以8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左侧或右侧为实验侧,实验侧下颌骨植入2个固定螺钉和1个牵引螺钉,当牵引螺钉向下旋转时,可以给牵引骨块相反的作用力,使截骨断端反向移动,以增加骨量;对照侧不做处理。牵引20 d后,测量实验侧骨增量情况。然后取实验侧牵引区组织及对照侧正常骨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对比两侧组织细胞变化。  结果 实验侧骨高度增加约2.5 mm;HE染色显示实验侧成骨细胞数量(598.5±130.01)高于对照侧(80.75±14.2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侧骨形成蛋白BMP-2光密度值(0.139±0.011)高于对照测(0.061±0.013)。  结论 螺钉旋转可微创实现有效增加骨量。螺钉旋转产生的机械力使受力区组织细胞活性增强,骨形成活跃。
    慢性应激诱导DPP-4表达及对脂肪炎症和代谢的影响
    阿不来克木·马合木提, 买买提·依斯热依力, 艾克拜尔·艾力, 李义亮, 阿孜古丽·阿力木江, 闫晶,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2020, 38(4):  438-4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4
    摘要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慢性应激诱导脂肪二肽基肽酶-4(DPP-4)表达及对脂肪炎症和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 雄性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慢性应激(Stress)组和正常对照(Control)组。Stress组小鼠每天在自制式束缚器中限制活动2 h,实验持续14 d。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11b)在脂肪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脂肪组织中DPP-4、细胞因子(Adiponectin、MCP-1、IL-6、TNF-α)及糖代谢(IRS-1、GLUT-4)等指标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DPP-4酶活性及GLP-1浓度。  结果 Stress小鼠腹部白色脂肪组织(WAT)与Control组相比显著的退缩及其重量显著降低(P<0.001)。Stress组WAT出现大量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反应和炎症性改变;Stress显著降低Adiponectin的表达,并显著增高MCP-1、IL-6、TNF-α的mRNA表达及其血液中的浓度(P<0.001);Stress组WAT组织中DPP-4 mRNA表达及其血液中的活性显著增高,而GLP-1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降低(P<0.001);Stress组WAT组织中IRS-1及GLUT-4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01)。  结论 慢性应激诱导脂肪DPP-4异常表达,进而引起脂肪炎症和糖代谢异常等反应。
    临床生物力学
    腰椎智能医学图像建模系统的构建及精度检验
    林泽宇, 谢雨杉, 谢普生, 凌钦杰, 黄学成, 黄文华
    2020, 38(4):  444-4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5
    摘要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腰椎智能医学图像建模系统,替代分析人员完成有限元建模过程中对腰椎活动度的繁复计算工作。  方法 利用python语言构建一个附和系统,包括录制程序与回放程序。通过Geomagic的偏差分析功能评估智能建模与人工建模二者的偏差分布,并分别构建腰椎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对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影响。  结果 本课题建立智能腰椎复位系统,成功构建腰椎体的三维模型。与人工建模进行偏差分析,超过98%的区域0偏差。有限元活动度存在些许差异,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结论 利用智能建模系统构建的三维腰椎模型,精确度较高且对有限元分析结果未产生影响。
    临床研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真性吻合连接及修复前足创面的疗效
    陶世斌, 董忠根, 魏建伟, 刘立宏, 周伶俐, 罗兆彪, 彭平
    2020, 38(4):  450-45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6
    摘要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并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例肿瘤患者高位截肢的下肢标本,冲洗和灌注后,剥离体被组织摄X线片,观察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临床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52例。  结果 标本观察发现,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从踝间线至腘窝横纹、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均通过真性吻合连接。临床研究中皮瓣成活42例;部分坏死10例,予以1例Ⅱ期缝合、8例植皮、1例局部皮瓣转位后残留创面愈合。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存活长度较长的血管解剖学基础,该皮瓣是修复前足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鹏程, 钟海琳, 王乐, 张海英, 刘亦恒, 连小峰
    2020, 38(4):  455-46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7
    摘要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术42例(微创组)及同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50例(传统组)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3月ODI评分及术后1 d、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微创组多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出现1例术后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传统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PLIF手术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的临床应用
    刘英男, 庄永青, 魏瑞鸿, 熊洪涛, 方锡池, 温桂芬, 钟时汝, 柯燕娜, 李萍, 唐琼
    2020, 38(4):  461-4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8
    摘要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3种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手术的疗效,结合相关解剖基础分享临床经验。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治疗患者39例,包括重建屈肘和屈指功能6例,屈指功能11例,拇对掌功能22例。根据肢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动力神经和供血血管,术中调节移植肌肉于最佳肌张力水平,重建移植肌肉的神经和血运。  结果 功能性游离肌肉完全成活37例,重建的上肢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4.8%;重建功能未恢复者2例,其中1例出现移植肌肉和皮瓣部分坏死。  结论 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效果满意,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肌肉缺损及严重肢体障碍的有效方法。
    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蒲志超, 黄坤炳, 薛剑, 谢伟勇
    2020, 38(4):  467-4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19
    摘要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疗效
    姜铧财, 龙雳, 李森
    2020, 38(4):  471-4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0
    摘要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在Tile C型骨盆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70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组35例,采用经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手术;B组35例,采用单纯后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满意率、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优良率,A组为88.57%,B组为65.71%,A组高于B组(P<0.05)。满意率,A组为97.14%,B组为74.29%,A组高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A组优于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2.86%,B组为22.86%,A组低于B组(P<0.05)。  结论 对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经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基于数字全息显微镜的人类精子的三维动态行为监测技术
    孙丽, 黄桂, 龚湘君, 欧建平
    2020, 38(4):  476-48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1
    摘要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发展基于数字全息显微镜的人类精子三维动态行为的监测技术。  方法 采自健康男性的精子样本分散于人工输卵管液(HTF)中,稀释到2×107/mL后显微制样;利用数字全息显微镜记录包含精子三维位置信息的全息图;平均每组全息图得到背景图;对全息图做背景扣除后,利用定位算法获取精子的实时三维坐标;利用轨迹连接算法将精子的三维坐标连接成三维轨迹;基于三维轨迹,发展算法获取精子的三维运动模式、密度的空间分布、三维速度的空间分布和三维朝向。  结果 利用数字全息显微镜,获取了包括精子的三维运动模式及反映精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密度分布、三维速度的空间分布和三维朝向在内的多项与精子受精能力相关的信息。  结论 数字全息显微镜为分析和评估精子的受精能力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
    糖尿病足截肢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能力评估
    曹志远, 何爱咏, 肖波
    2020, 38(4):  481-4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2
    摘要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相关实验室指标对糖尿病足截肢术预后的影响,评估对其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于本院行糖尿病足截肢术且完成术后随访1年的69例患者资料,将随访期间发生病情恶化的患者定义为不良预后组,病情无恶化、伤口愈合良好者为预后良好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察1年预后不良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价其对糖尿病足截肢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在预后良好组内依据清创次数进行亚分组,筛选影响截肢术前清创次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足截肢术不良预后组其血清白蛋白(AL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D-二聚体(D-dimer)相比预后良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dimer、CRP及NLR为影响重症糖尿病足截肢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提示1年不良预后率为40.6%。ROC三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高于D-dimer,Delong检验显示其与D-二聚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预后良好组内,CRP是影响截肢术前清创次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D-dimer、CRP、NLR及三者联合诊断对糖尿病足截肢术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联合诊断效率高于D-dimer,但不优于CRP或NLR;CRP为预后良好组内影响截肢术前的独立危险因素。
    技术方法
    改良方法胃血管铸型标本的制作
    骆宝华, 刘畅, 骆建恒, 李泽宇
    2020, 38(4):  486-4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3
    摘要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一丹, 许阳阳, 苏宝科, 戴丽娜, 徐雪彬, 和雨洁,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2020, 38(4):  488-4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4
    摘要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超声联合解剖、铸型诊断右侧异构1例
    曾鹤, 王瑜, 宋娟, 冯伟, 张加琪, 刘娅, 何俏阅
    2020, 38(4):  494-4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0.04.026
    摘要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