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7-25
      
    应用解剖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定位点解剖研究
    潘昭勋, 崔岩, 管清丽, 王业鑫, 张洪鑫, 王昌德
    2013, 31(4):  369-372. 
    摘要 ( 10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最佳定位点。  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肘关节旋转中心至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的距离变化与其他各组相比最小 (P<0.0001)。上止点定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时距离变化最小,与其它两个上定位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  结论 等长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最佳定位点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点到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

    肱骨体的解剖学测量与新型肱骨内固定器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翟文亮, 白达强, 臧振峰, 胡中伟
    2013, 31(4):  373-375. 
    摘要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新型肱骨内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腋神经、桡神经的走形及测量与相关骨性标志的距离,同时选取成人干燥肱骨标本30根,测量肱骨上段相关直径及周长,计算相关的最佳弧度。  结果 肱骨最大长(30.21±0.22)cm;大结节至腋神经距离(5.48±0.09)cm;大结节至三角肌粗隆距离(12.80±0.13)cm; 肱骨最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及出口分别为(16.10±0.27)cm、(21.04±0.26)cm;肱骨上段最佳弧度(3.90±0.03)rad。  结论 新型肱骨内固定物当其弧段部的弧度达到3.9rad时,能达到很好的服帖,且有效地避免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应用解剖
    骆松, 戴闽, 张斌, 戴江华, 聂涛, 邱平
    2013, 31(4):  376-378. 
    摘要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 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 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李培, 毛光兰, 付升旗, 范锡印, 王华, 王庆志
    2013, 31(4):  379-383. 
    摘要 ( 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3)选取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经股动脉穿刺施行支架成形术,观测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和血管狭窄的变化。  结果    基底动脉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 (28.52±3.45) mm、(4.52±0.24)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0.46)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血管的直径有明显改善。  结论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耳廓形态学分型的初步研究
    吴胜林, 齐向东, 赵卉, 秦建增, 钟世镇
    2013, 31(4):  384-388. 
    摘要 ( 10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了解东莞地区新生儿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及其发生率,获得新生儿耳廓测量数据。  方法    用人体测量仪对东莞厚街医院出生一周以内的321例新生儿两耳耳廓的长、宽等指标进行测量,并拍摄照片。根据耳廓畸形诊断标准,判断形态学分型,得到各类型的发生率,两耳和性别间差异及耳廓测量数据。  结果    321例新生儿中存在8种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分别是招风耳、杯状耳、垂耳、Stahl’s耳、环缩耳、Conchal Crus、耳轮畸形和复合畸形,其中招风耳发生率为3.74%,杯状耳2.18%,垂耳5.61%,Stahl’s耳2.49%, 环缩耳13.40%,Conchal Crus6.07 %,耳轮畸形5.92 %,复合畸形4.05%。右耳Conchal Crus发生率较高,女婴耳轮畸形发生率较高。  结论    新生儿耳廓畸形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耳廓畸形分型诊断存在差异,需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来确定中国新生儿耳廓畸形定量化诊断。

    数字解剖
    基于激光扫描与CT建立带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
    焦培峰, 刘阳, 毕振宇
    2013, 31(4):  389-392. 
    摘要 ( 8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牙颌模型,结合临床头部CT资料,建立包含牙根的数字化牙颌模型,记录牙冠和牙根解剖形态结构以及空间位置变化。  方法 1例牙列正常成年女性,头部CT数据利用Mimics11.0软件建立口腔内单独牙齿和整个上下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上下颌石膏模型及其咬合关系,在GeoMagic10.0软件中,结合CT重建的单独牙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构带有牙根的牙列三维模型,同时实现上下颌三维模型符合口腔实际咬合关系的位置恢复。  结果 重建了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上下颌牙列模型,不仅清晰显示牙冠的解剖特征、牙列的排列、牙根的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且准确恢复了上下颌牙列的咬合关系。  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利用激光三维扫描及CT数据建立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不仅可以显示牙冠牙根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监测牙冠和牙根的移动情况,便于指导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

    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数字技术模拟研究
    宋军, 梅益彰, 吴增城, 李明君, 阮玉婷, 李鉴轶, 林荔军
    2013, 31(4):  393-396. 
    摘要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  方法 采集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再次采集患者骨盆CT图像,三维重建后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的效果。  结果 根据Tile分型:该病例为C2-3型。Mimics软件重建的骨盆三维模型可准确反映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结构,利用Geomagic软件移动骨折碎片,进行骨折复位,并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数据和进行内固定的放置设计。术后随访钢板与螺钉非常接近术前设计的位置。  结论 应用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直观地显示骨盆内部情况并明确分型,并能实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模拟等操作,实现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杨勇, 王磊, 王福川, 张少武, 董云
    2013, 31(4):  397-401. 
    摘要 ( 9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量最大进钉通道,最大长度,探寻进钉点位置,进钉通道大小与角度之间的特征规律,确定安全范围。  结果 对于内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9.64±0.79)mm,长度为(67.88±6.07)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44.03± 2.29)°~(50.41±3.33)°;对于外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11.25±1.45)mm,长度为(96.82±6.76)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36.12±2.76)°~(43.38±3.30)°。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耻骨上支进钉通道的确定可提高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固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基于三维CT的臀上动脉解剖学研究
    隆腾飞, 张轩轩, 赵辉, 张丕军, 王钢
    2013, 31(4):  402-406. 
    摘要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描述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  方法 纳入114例(228髋)患者的3DCT-A数据做以下研究:(1)观察SGA的显影情况;(2)观察SGA的起始、分支及走行特点;(3)定义 SGA盆外部分主干为:出盆点到深支止点或折弯点(当深支为1支时)的一段SGA,测量其长度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4)测量SGA盆外部分主干到骨盆骨性标志(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迹起点、坐骨棘)、骨性标志间连线(坐骨棘与髂结节间)的距离,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结果 (1)94例患者的SGA显示清晰;(2)所有患者的SGA均来源于髂内动脉;(3)28髋的SGA在出盆前近出盆处发出分支;(4)SGA出盆点到坐骨大切迹起点的距离、到坐骨棘的距离在男女患者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SGA盆外部分主干与髂结节和坐骨棘间连线成近似平行关系。  结论 通过3DCT-A了解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能为预防 SGA的医源性损伤提供帮助。

    基于健侧三维数字解剖的桡骨头假体逆向工程研究
    陆建华, 王志刚, 黄莉, 张小飞, 施晓健, 朱建炜, 黄希
    2013, 31(4):  407-410. 
    摘要 ( 8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健侧三维数字解剖结构逆向工程个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桡骨头假体的方法以提供临床精确置换。  方法    采用GE Speed Light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健康成人1例双侧肘关节,排除桡骨头疾患,获取CT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肘关节。提取左健侧桡骨近端三维模型经镜像模拟右患侧桡骨近端,再经编辑处理分割为头颈两部分。利用Mimics10.0软件测量颈段髓内径、长度参数构建假体柄。桡骨头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12软件模拟软骨加厚处理,导入假体柄模型生成头柄部实体。按解剖特点虚拟组装头柄部件,实现患侧桡骨头假体的逆向工程。  结果    依据健侧肘关节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编辑,测量和反求,可实现个体化桡骨头假体设计和头柄部件的虚拟组装成型。  结论    基于健侧桡骨数字解剖的逆向工程为个体化桡骨头假体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华南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三维测量及临床意义
    李军, 荆珏华, 史占军, 詹俊锋
    2013, 31(4):  411-413. 
    摘要 ( 1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  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 ;男性(7.69± 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  结论 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断层影像解剖
    CT仿真内镜与内镜下经蝶窦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情况的比较
    蔡梅钦, 陈海燕, 何海勇, 胡冰, 秦峰, 凌聪, 郭英
    2013, 31(4):  414-416. 
    摘要 ( 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 CTVE)对经蝶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为CTVE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5具血管灌注成人尸颅进行蝶窦的CTVE重建和内镜解剖,比较两者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  结果    CTVE与内镜均能显示浅表的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蝶窦开口、斜坡凹陷的三维解剖图像,两者间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鞍底深部的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管、模拟部分手术过程,与内镜解剖所见类似。  结论    CTVE能显示鞍底浅表及深部重要结构的三维解剖图像,可用于指导经蝶手术的术前计划的形成及术中定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窦汇区结构的研究
    程道宾, 李宁虎, 黄炜超, 张皆德
    2013, 31(4):  417-421. 
    摘要 ( 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窦汇区的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3例患者全脑DSA术影像(选择性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造影)。观察窦汇区及周围各窦形态,包括上矢状窦汇入横窦,和直窦汇入横窦的形式,两侧横窦的大小及分流类型,两侧横窦交通情况和枕窦的出现率。  结果 上矢状窦汇入横窦的方式可分4型,居中型:30.0%(61例);双分支型:28.6%(58例);偏右型:35.0%(71例);偏左型:6.4%(13例)。直窦汇入横窦的方式分3型,居中型:68.0%(138例);偏右型:18.2%(37例);偏左型:13.8%(28例)。两侧横窦的分流方式可分5型:对称分流型36.4%(74例);主要右侧分流型48.8%(99例);主要左侧分流型5.9%(12例);单一右侧分流型6.9%(14例);单一左侧分流型2.0%(4例)。  结论 DS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评估窦汇区解剖结构的检查,能为静脉窦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部分头颈部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帮助。

    未育女性盆底断层超声与MRI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夏珣, 郭飞燕, 段钢, 李顶夫
    2013, 31(4):  422-425. 
    摘要 ( 1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及MRI观测未育女性静息状态及屏气最大用力时盆底断层解剖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30例未育健康妇女进行盆腔三维超声及MRI扫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肌形态并对其进行测量。  结果 不同断层影像上可获得盆底各结构清晰显像,肛提肌厚度为(8.2±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1.82±2.25)cm2,静息时及屏气用力时盆底形态变化不明显, 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膀胱颈(6.1±2.0) mm, 子宫颈(8.9±4.2)mm, 肛直肠连接(14.9±6.1) mm。  结论 断层显像可清晰显示盆底静息及动态解剖结构,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提供重要依据。

    畸形与变异
    肠系膜上、下动脉通过腹内动脉环吻合变异1例
    易传安, 余中华, 谢正兰, 杨懿农, 向长河, 饶利兵
    2013, 31(4):  426. 
    摘要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王文娟, 丁娜, 杨春波, 陈华成, 高琪敏, 董鹏
    2013, 31(4):  427-429. 
    摘要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的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曲结肠、横结肠和脾区结肠癌的CT资料,对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28例中,横结肠系膜软组织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楔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与癌肿相续的索条影和癌肿对应区系膜密度增高判定癌肿侵犯横结肠系膜的敏感性分别为16.7%,61.1%,5.6%,33.3%;特异性分别为100%,80%,30%,50%,准确度分别为46.4%,67.9%,14.3 %,39.3%。5例横结肠系膜见增大淋巴结。  结论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在术前评价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咽淋巴环影像解剖及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和MRI表现
    张水兴, 陈文波, 刘恩涛, 梁长虹
    2013, 31(4):  430-434. 
    摘要 ( 1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咽淋巴环影像解剖特点,进一步分析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和MRI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PET/CT及MR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距不超过14 d。结合咽淋巴环解剖影像解剖特点,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MRI信号特点、强化特征、SUVmax值以及淋巴结转移方式。 结果   30例中B细胞来源占76.7% (23例),外周T细胞占16.7%(5例)和NK/T细胞占6.7% (2例)。63.3%(19例)腭扁桃体受累。病变表现肿块型10例,弥漫型8例,混合型12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MRI检查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PET/CT原发灶SUVmax值达11以上25例(83.3%)。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咽旁间隙受压变窄,但MRI上高信号的脂肪仍存在,口咽部粘膜完整。25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22例转移淋巴结无坏死,3例转移淋巴结出现中心坏死。  结论 口咽部NHL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的信号、SUVmax值、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都有一定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特征,PET/CT和MRI对于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实验研究
    大鼠脊髓及脑干内膀胱支配中枢的跨突触示踪研究
    盛珺, 肖燎原, 张月雷, 林浩东, 侯春林
    2013, 31(4):  435-440. 
    摘要 ( 1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跨突触示踪正常大鼠脊髓和脑干内膀胱支配相关中枢,为进一步阐明膀胱功能重建术后中枢重塑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5只,膀胱壁内分三个点共注射GFP-PRV 4.5 μl(1×108 PFU /ml)。注射后不同时间(72、84、96、108、120 h)分别取大脑、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结果。  结果 病毒注射后72~120 h,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L6~S1、L1~L2脊神经背根神经节; L6~S1、L1~L2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中间外侧核及后连合核;脑干的巴氏核、中缝巨细胞核、巨细胞网状核、锥旁网状结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5及A7、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红核腹侧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中标记的相关核团与膀胱存在解剖上的神经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膀胱的支配。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组织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
    陆联松, 徐佳, 康庆林, 薛峰, 张长青, 柴益民
    2013, 31(4):  441-446. 
    摘要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的结构特点,评估其成骨潜能。  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2年因肥大型骨不连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骨不连断端标本共25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微观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在高倍镜(400倍)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心区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其内可见大量的成纤维样细胞;边缘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可见少量的新生血管形成;骨痂区见有一定量的成骨细胞及丰富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中心区、周围区及骨痂区组织BMP-2的表达明显不同(P<0.05)。  结论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的组织及细胞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MP-2含量减少使得不同区域的成骨潜能不同。

    维生素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曹健, 王瑞, 王倩, 王爽
    2013, 31(4):  453-456. 
    摘要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C(Vit 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将其分为单纯帕金森病组(MPP+组)和Vit C治疗组(Vit C组),Vit C组加入250 μmol/L Vit C孵育6 h,之后向两组均加入100 μmol/L MPP+,在体外模拟帕金森病的神经损伤,孵育12 h后,利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变化;TUNEL法检测鼠脑神经元凋亡情况,并利用Western-blot检测神经元中c-Caspase3和Caspase表达情况。  结果 与MPP+组比较,Vit  C能明显减轻帕金森病PC12细胞凋亡,显著改善细胞生存环境; TUNEL检测结果显示,Vit C能明显减少PC12细胞凋亡。同时,Western-blot结果提示Vit C下调c-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Vit C可以直接抑制c-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对帕金森病造成的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畸形与变异
    坐骨神经伴梨状肌变异及第2骶神经异常分支1例
    朱武安, 马建军, 廖付兵, 赵晓楠, 谷九莲, 袁嘉阳, 崔祯杰, 郭磊
    2013, 31(4):  456. 
    摘要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Smac、Caspase-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刘畅, 高凤兰, 赫欣, 刘春灵, 王宪远, 郭宝强
    2013, 31(4):  457-460. 
    摘要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aspase-9、Smac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病例的癌组织、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caspase-9和Smac蛋白半定量免疫组化分析,用TUNEL法检测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1)Smac 、caspase-9在食管正常组织、鳞癌组织、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0%,63.75%,77.50%和85.00%,58.75%,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mac表达阳性的51例中,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47例,占92.16%(47/51),两者表达有极强的关联性。(3)在Smac蛋白表达阳性组平均癌细胞凋亡率(19.186±1.331),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阴性组(10.316±1.661);与Caspase-9蛋白表达阳性组比较无差异。47例 Smac 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阳性组平均细胞凋亡率(26.819±1.273)明显高于Smac 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阴性组(6.154±1.631)。  结论 Smac、caspase-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二者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在食管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
    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
    张发惠, 宋一平, 张传开, 陈惠萍, 郑和平, 李平, 朱云, 孙阳, 韩冰
    2013, 31(4):  461-466. 
    摘要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  方法 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 17例,L4 31例,L5 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  结果 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  结论 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畸形与变异
    右侧头静脉走行及注入点变异1例
    陈昊, 马建军, 王志信, 周晓丹, 杨璐璐, 欧洋, 马向群, 黄瑞超
    2013, 31(4):  466. 
    摘要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术中面神经保护解剖学基础
    黄广龙, 漆松涛, 张喜安, 石瑾, 潘军, 邱晓瑜
    2013, 31(4):  467-471. 
    摘要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 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肿瘤全切除100% (12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3.4% (113例),蜗神经解剖保留90.1%(109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 个月回访121例,按House-Brackmann 分级对面神经功能评估,I-II级71.9% (87 例),III-IV级25.6% (31例),V-VI 级3.3% (4例)。   结论   掌握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椎旁肌横截面测量在评价手术创伤的临床意义
    邓红平, 陈其昕, 张春, 王鹤年, 胡灏, 林格生, 方基石, 董春富
    2013, 31(4):  472-476. 
    摘要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椎旁肌横截面的测量方法,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将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进行CT扫描,在横截面上标记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分析各参数与椎旁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相关性。  结果 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明显大于术前(P<0.01),而末次随访时小于术前(P<0.05)。术后-术前、末次随访时-术前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之差与术后4 d、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最大矢状径的变化最为相关(b'=  -0.521)。  结论    在CT横截面上可精确识别相关的解剖标志,并能准确地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肉损伤提供客观的依据。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相关临床解剖因素分析
    李菊根, 史群伟, 谢楚海
    2013, 31(4):  477-479. 
    摘要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假体安装中相关解剖因素及臂丛、旋肱后动脉的解剖特点和意义。  方法 对1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保护好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并选用适当的假体后倾角、高度、肱骨头的直径正确安装假体。患者平均年龄63.5岁。术后随访并进行Constant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80.5分(61~89分)。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掌握相关临床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郭文超, 潘速跃
    2013, 31(4):  480-483. 
    摘要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7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HT)142例及非出血转化组(NHT)835例,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统计各病例的TOAST分型,分析不同亚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2.8%、31.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大面积脑梗死(OR=10.498,95% CI6.520~17.131,P=0.000)、心房纤颤(OR=1.718,95% CI  1.217~2.941,P=0.005)、糖尿病(OR=1.817,95%CI 1.135~2.903,P=0.012)及抗凝(OR=7.748,95% CI  2.416~25.847,P=0.000)治疗。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亚型脑梗死HT发生率不同,心源性脑梗死是脑出血转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糖尿病及抗凝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分析
    毛莉颖, 黄东, 江奕恒, 张惠茹, 吴伟炽, 林浩, 牟勇, 黄国英
    2013, 31(4):  484-486. 
    摘要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  方法    对56例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掌背动脉皮瓣、远端蒂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不同方法分别进行修复。  结果    本组53例皮瓣全部成活,早期有3例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出现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    远端蒂皮瓣蒂部的处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在皮瓣蒂部结扎浅静脉干能够有效地降低皮瓣转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改善静脉回流。

    畸形与变异
    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1例
    欧洋, 马建军, 翟雪佳, 魏静静, 孔孟丹, 袁嘉阳, 卓一然, 刘心见
    2013, 31(4):  486. 
    摘要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基于定位技术的脑组织超薄电镜切片制作方法
    张磊, 顾晶晶, 谢敏娟, 张璐
    2013, 31(4):  487-488. 
    摘要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通讯
    枕下区结构与硬脊膜联系的解剖学研究
    隋鸿锦, 于胜波, 苑晓鹰, 高海斌, 徐强, 李云飞, 迟彦艳
    2013, 31(4):  489-490. 
    摘要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畸形与变异
    双侧尺神经肘部走行异常1例
    付强, 傅小宽
    2013, 31(4):  495. 
    摘要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