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25
      
    应用解剖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基础
    杨晓飞, 李国新, 钟世镇, 丁自海
    2013, 31(5):  497-500. 
    摘要 ( 1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  方法 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2例新鲜标本模拟腹腔镜下直肠癌D3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的显露和保护。  结果 上腹下丛(SHP)的左、右侧束及束间交通支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关系密切。右侧束距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较远,位于肾前筋膜下。以左侧束降支为界,其近端,上腹下丛左侧束、肠系膜下丛、腹主动脉丛紧贴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左侧壁并相互延续,其远端左侧束走行于肾前筋膜下。左侧束降支距离IMA起点的距离不恒定。  结论 在肾前筋膜前平面分离可有效保护上腹下丛右侧束及侧束间交通支;以SHP左侧束降支作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离断的解剖学标志可以有效保护左侧束。

    眉间区表情肌的应用解剖与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
    许娟, 罗盛康, 徐达传, 汪海滨, 梁联保
    2013, 31(5):  501-504. 
    摘要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眉间区除皱术提供表情肌解剖学形态学基础。  方法 对6例(12侧)成人头部标本的降眉肌、皱眉肌、降眉间肌进行大体解剖,测量相关表情肌构筑数,照像留存。通过人工干预后进行CT扫描,简便快捷的建立三维模型,清晰的定位表情肌。  结果 通过解剖,清晰地展示了眉间区域表情肌的形态学特点,并测量出其相关定位参数及肌重,成功地建立了眉间区域表情肌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眉间区域表情肌包括皱眉肌和眉间降肌,皱眉肌形态可分为两大类:横向型和斜向型,一般从眉毛形态即可辨识。其中,斜型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斜向单束型和斜向分束型。眉间降肌可分为降眉肌、降眉间肌,其形态及发育情况个体差异较大。  结论 眉间区表情肌为肉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目标肌肉,通过探讨眉间区表情肌解剖位置及形态特征, 测量相关表情肌构筑数并简便快捷的建立三维模型,对个性化肉毒素除皱开展有临床指导意义。

    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的测量和意义
    白文媛, 顾洪生, 廖振华, 刘伟强
    2013, 31(5):  505. 
    摘要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颈椎椎间隙测量及同种异体骨颈椎融合骨垫的研制
    余黎, 余国荣, 张旗, 王勤??
    2013, 31(5):  511-513. 
    摘要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根据MRI测量正常国人颈椎椎间隙数据,研制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同种异体骨颈椎椎间融合骨垫。  方法 通过MRI测量100例C2,3至C6,7每个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值及横径宽度值、矢状径长度值,其中男性有50人(20~55岁,平均年龄38.7岁),女性有50人(20~55岁,平均年龄36.1岁)。并根据该数据设计同种异体骨颈椎椎间融合骨垫。  结果 同节段颈椎椎间隙正中矢状面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间高度(P<0.05),椎间隙横径大于矢状径(P<0.05),同节段同部位的测量值,男性组大于女性组(P<0.05);同种异体骨颈椎椎间融合骨垫设计为前缘高度为6.0、7.0、8.0、9.0 mm 4个型号的楔状,其表面具有倒齿结构,中央有脱钙骨基质(DBM)置入孔,用于置入DBM粉末。  结论 依据MRI测量的颈椎椎间隙数据设计的同种异体骨颈椎融合骨垫符合国人解剖学要求。

    腕部掌侧带血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研究
    赵民, 吴金英, 袁作雄, 李大村, 李建锋, 刘井达, 赵亮, 李海雷, 王晓磊, 张文桐, 田德虎, 邵新中
    2013, 31(5):  514-517. 
    摘要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  结果 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 (1.25±0.24)mm, 与指动脉直径相仿。  结论 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神经导航下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解剖研究
    孟庆丽, 杨洪安, 孟祥水, 李新钢
    2013, 31(5):  518-521. 
    摘要 ( 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神经导航系统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解剖参数测量的精确性。  方法 对25例(50侧)尸头标本行实际标本、CT影像及导航下分别测量卵圆孔的相关参数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评估3种测量方法的等效性及稳定性。  结果 实际标本测量,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长径分别为(8.42±1.38)mm,(8.46±1.34)mm,(8.50±1.42)mm。宽径分别为(4.57±0.88)mm,(4.62±0.88)mm,(4.63±0.95)mm。与实际标本测量数据相比,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2)。三种测量方法测得数据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影像测量组最小,实际测量组次之。实际测量组与导航组测得前入法穿刺深度分别为(64.26±8.09)mm,(64.72±8.29)mm。而侧入法穿刺深度则分别为(42.03±4.17)mm,(42.31±4.36)mm。二组差异无显著性(P>0.2)。两组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比较显示,导航测量组大于实际测量组。  结论 神经导航能精确测量卵圆孔各项径值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

    下胫腓关节的损伤机制及其稳定复合体解剖研究
    张春华, 邱大学
    2013, 31(5):  522-524. 
    摘要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断层影像解剖
    肩峰下脂肪垫的断层解剖与MRI观测及临床意义
    吴龙, 金科, 岑晓勇
    2013, 31(5):  525-527. 
    摘要 ( 8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肩峰撞击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  方法 (1)取15例女性标本进行肩关节的断层切割观察;(2)运用MRI技术对10例女性健康人的肩峰下脂肪垫进行测量。  结果 (1)肩峰下脂肪垫上方为斜方肌,下方为冈上肌,在肩峰下面与肩峰下三角肌滑膜囊相邻,在横断面上呈方形,在斜矢状断面和斜冠状断面上呈长条形;肩峰下脂肪垫长度为(48.91±7.5)mm, 宽度为(28.0±4.7)mm,肩峰下脂肪垫厚度在冈上肌中部为(11.5±1.9)mm,在肩峰外缘为(3.1±0.8)mm。(2)MRI轴位、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可清楚显示肩峰下脂肪垫,肩峰下脂肪垫长度(49.8±7.0)mm, 宽度为(28.7±5.2)mm,肩峰下脂肪垫厚度在冈上肌中部为(12.5±1.5)mm,在肩峰外缘为(3.2±0.8)mm。(3)断层肩峰下脂肪垫长度、宽度、厚度观测值数据和MRI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无差异(P>0.05)。  结论 MRI的肩峰下脂肪垫测量可以为肩峰撞击症早期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腰椎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的椎前大血管三维重建的解剖学研究
    陈利帮, 陈春
    2013, 31(5):  528-531. 
    摘要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造影及CT扫描对腰椎椎前大血管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实施腰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标本10例,CT扫描后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交点与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关系。L/RAD(L/RVD): 左右侧腰椎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的交点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髂动静脉)之间的距离。  结果    L3(RAD)与L5(LAD)分别为(0.51±0.12) cm和(0.16±0.11) cm, L1(LVD)与L4(RVD)分别为(1.03±0.08) cm和(0.10±0.16)  cm。L1~3 L/RAD及L3,L5 L/RVD对比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L1~L3腹主动脉逐渐靠近椎体前缘(0.38~0.46 cm),L3~5则反之(0.46~0.16 cm)。L1~4下腔静脉逐渐远离椎体前缘(1.00~0.11 cm)。腹主动脉位于L1~4椎体左侧-6°~30°区域; 下腔静脉位于 L1~3椎体前面右侧-15°~57°,L4椎体前面-10°~60°。髂血管在L5椎体前面左内外、右内外分别为4°~10°,-20°~60°,-18°~35°,-50°~70°。  结论 L1~5左侧双皮质椎弓根螺钉置钉过深容易损伤腹主动脉及髂血管,L1~3椎右侧椎弓根螺钉易操作,L4~5双侧损伤下腔静脉及髂血管的可能性较大。

    正常人海马体积的MRI测量研究及其意义
    张玉奇, 沈维高, 张英杰, 冯文勇
    2013, 31(5):  532-535. 
    摘要 ( 1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海马体积的MRI测量,为与海马体积变化相关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等提供参数值。  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240例,男性、女性各120例,按照年龄段分为5组,每组男女各24人,用1.5T MRI对所有的受试者行垂直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1mm层厚扫描,经过识别、分割,进而计算海马的体积。  结果 (1)不同性别、侧别的海马体积两两比较,海马体积变化与性别、侧别无显著差异(P>0.05)。(2)男性40岁之前、之后的海马体积左、右侧别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40岁之前、40岁之后的海马同侧别及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女性60岁之前、之后的海马体积左、右侧别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60岁之前与60岁之后的海马同侧别及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 (4)男、女性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在相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男性左右两侧海马体积在40岁之前变化不明显,40岁以后明显萎缩。女性左右侧海马体积在60之前变化不明显,60岁以后明显萎缩。

    256层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性质的分析
    曹建书, 刘树伟, 金焱, 褚秀华
    2013, 31(5):  536-538. 
    摘要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方法  对234例拟诊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 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CT值分析斑块成分和性质。  结果 病变组266支动脉,其中脂肪斑块组51支、纤维斑块组26支、钙化斑块组67支、混合斑块组122支;正常组163支。脂肪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0.01);脂肪合并钙化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合并钙化斑块组(P<0.01);含脂肪斑块组溃疡出现率大于含纤维斑块组(P<0.05)。  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性质,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MRCP观察胰胆管合流解剖及意义
    陈风, 汤琳, 蒋晓飞, 徐卫燕, 汪健, 黄顺根, 郭万亮
    2013, 31(5):  539-542. 
    摘要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MRCP观察胰胆管合流的解剖,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BM)的诊断。  方法 搜集MRCP 954例,观察胰胆管汇合情况及其与十二指肠壁的关系。 结果 胆总管和胰管均显影的841例,无法观察胰胆管汇合的113例。显影良好的841例中,胰胆管的汇合存在U、V、Y和合流异常4种胰胆管合流方式;其中Y型356例(42.33%,),V型242(28.78%),U型165(19.62%),疑似PBM 78(9.27%)。  结论  MRCP可观察胰胆管解剖,确诊PBM还需要其他辅助检查。

    多层螺旋CT对正常人心周脂肪及心外膜脂肪体积测量的探讨
    殷小平, 李秋平, 郑亚亭, 王慧荣, 王志尊, 田笑
    2013, 31(5):  543-546. 
    摘要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正常成年人心周脂肪及心外膜脂肪体积参考值范围。  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200名正常成年人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胸壁下脂肪厚度及体重指数进行定量研究,并对性别、年龄分组比较,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不同性别间心周脂肪组织体积及胸膜下脂肪厚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外膜脂肪体积及体重指数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除女性>50岁组与≤50岁组之间心周脂肪体积及心外膜脂肪体积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组胸壁下脂肪厚度、体重指数以及男性组间各项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准确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及心外膜脂肪体积,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
    TH和DβH在海洛因戒断、复吸大鼠脑VTA、NAc区神经元的表达
    李一欣, 梁文妹, 洪艳, 夏白娟, 张璞
    2013, 31(5):  547-550. 
    摘要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海洛因戒断、复吸对大鼠脑VTA、NAc神经元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影响,探讨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海洛因戒断、复吸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及相互关系。  方法 将正常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盐水对照组21只和正常对照组 21只,实验组大鼠又分海洛因戒断组、美沙酮脱毒组和海洛因复吸组。取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大鼠的脑组织,用免疫组化SABC法显示VTA、NAc区TH、DβH阳性神经元并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平均光密度值。  结果 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1)海洛因戒断组和复吸组大鼠VTA、NAc内TH表达均增强,经美沙酮脱毒之后恢复正常;(2)DβH的表达在戒断组大鼠VTA、NAc内有所增强,但在脱毒组和复吸组均减弱。  结论 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期间,VTA、NAc区神经元的DA和NE相互调节,是产生奖赏效应的重要神经递质。

    可卡因戒断对小鼠焦虑样行为以及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
    刘明菲, 李娟, 顾晶晶, 崔梦卿, 李良平, 张璐
    2013, 31(5):  551-554. 
    摘要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重复给予可卡因并戒断后对小鼠焦虑样行为以及小鼠海马区齿状回区(dentate  gyrus,DG)神经再生(neurogenesis)的影响。  方法 将19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9只,可卡因组10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可卡因(20 mg·kg-1·d-1),连续注射14 d,戒断48 h,通过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EPM)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实验时,生理盐水组和可卡因组分别5只,给药方法同行为学实验,最后一次注射生理盐水或可卡因同时,腹腔注射BrdU(20 mg/kg per 12 hr),连续注射48 h。最后一次注射BrdU 24 h后,通过BrdU/Dcx双标的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 可卡因组旷场实验中央停留时间(center-time)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可卡因组高架十字迷宫开臂进入次数(open arm-entries)和开臂停留时间(open arm -time)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可卡因组小鼠海马DG区BrdU+/Dcx+细胞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  结论 可卡因反复给药并戒断后,能诱导焦虑样行为的产生以及降低海马DG区神经再生,而海马区神经再生降低可能参与了焦虑样行为的发生。

    人参皂苷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
    于利, 刘霞, 包翠芬, 纪红超
    2013, 31(5):  555-559. 
    摘要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  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缺血再灌注组(Model组)、人参皂苷 Rg1 10、20、40 mg/kg处理组、尼莫地平处理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各组于术前5 d至取材当日分别注射生理盐水(Sham、Model组)、人参皂苷Rg1(Rg1处理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动物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验证模型是否成功;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定性定量检测大脑皮层缺血再灌注24h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ham组大脑皮层区可见PARP-1、及少量caspase-3阳性细胞;Model组可见大量PARP-1阳性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人参皂苷Rg1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PARP-1、caspase-3的表达显著低于 Model组。  结论 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 PARP-1、caspase-3的表达,对抗脑细胞凋亡和胀亡有关。 

    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在前列腺组织中的相关性
    方志启, 吴刚, 王贺彬, 陈晓宇
    2013, 31(5):  560-563. 
    摘要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在前列腺组织中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36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er, PCa)、20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11例正常前列腺(normal prostatic, N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 ①PCa和BPH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P组(P<0.05),而PCa组与BPH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Ca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PH组和NP组(P<0.01),而BPH组与NP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p53与PCa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呈正相关(P<0.05);bcl-2与PCa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呈正相关(P<0.01),显示bcl-2、p53蛋白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PCa、BPH和NP中bax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③p53蛋白表达阳性率≤5年生存组明显高于>5年生存组,呈负相关(P<0.05);bcl-2、bax蛋白表达与生存期无关(P>0.05)。  结论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p53、bcl-2、bax蛋白的异常表达与PCa的发生和发展、病理分级和预后有相关性。  

    胸苷激酶1(TK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许美权, 王大平, 熊建义, 关弘, 吴俊辉, 黄雨华, 朱伟民, 李伟, 杨雅洁, 张继君
    2013, 31(5):  564-567. 
    摘要 ( 1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骨肉瘤肿瘤细胞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状况及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中TK1的表达;点印迹免疫酶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骨肉瘤患者和20例骨外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  结果 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信号位于胞浆及胞核,高级别骨肉瘤阳性率显著高于低级别骨肉瘤(P<0.05);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P<0.05);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2.95±1.33)pmol/L(0.97~7.25 pmol/L)高于外伤除外肿瘤患者(0.89±0.51) pmol/L (0.32~2.58 pmol/L),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K1在骨肉瘤与骨的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TK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可被检测到较高的水平,是一项检测骨肉瘤增殖活性较灵敏的指标。

    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
    范义婷, 王武军, 王雪莲, 刘太省, 王昊飞
    2013, 31(5):  568-571. 
    摘要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猪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对比以不同血管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的可行性及优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方法 健康长白猪10头,体质量24~25 kg;根据血管蒂的不同随机分2组,每组5例。A组,以左膈下动脉为蒂;B组,以左心包膈动脉为蒂,左侧膈神经同蒂血管一同游离。全麻下切除部分下段食管(3~5 cm),取带血管蒂膈肌瓣管状成形并重建缺损食管,缺损膈肌涤纶补片修补。  结果    B组的生存时间及长期存活动物例数均大于A组(P<0.05);B组蒂血管心包膈动脉的游离长度显著大于A组膈下动脉的游离长度(P=0.004);B组膈肌瓣长度及宽度均大于A组可切取的长度(P=0.001)及宽度(P<0.001)。  结论 成功建立猪膈肌重建食管的动物模型,以心包膈动脉和以膈下动脉为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下段均是可行的;B组模型较A组模型更具优势。

    临床生物力学
    头部钝器损伤实验与仿真分析
    陈兴武, 张美超, 利焕祥, 李杰, 张荆
    2013, 31(5):  572-576. 
    摘要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研究头部在钝器作用下的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理。 方法 利用CT图像数据和MRI图像数据对头部骨骼与内部软组织进行几何重建,然后画分网格,构建颅脑有限元模型。另一方面,对连于躯干的头部标本进行10 m/s的低速冲击,测试冲击部位接触力、顶部应变及冲击的对侧(枕部)加速度。把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导入MADYMO软件进行相同条件下模拟仿真,从输出模块里输出相应部位的结果。  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的头部接触力、顶部应变、对撞侧加速度与头部标本冲击实验测得值能较好吻合。  结论 建立的头部有限元模型及采用的仿真方法可满足头部钝器损伤的仿真研究需要。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王永胜, 张美超, 黄炳生, 陈顺仪, 陈立安, 钟世镇, 丁自海
    2013, 31(5):  577-581. 
    摘要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假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有限元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评价置换术后的初始稳定性。  方法 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左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Unigraphics建模软件处理,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标准柄股骨假体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建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 应力分析显示:正常股骨的应力由近端向远端逐渐上升,并于中下段达到最高。同时人工股骨头假体的应力集中于中段,与正常股骨的应力变化基本一致。人工股骨头置换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应力峰值区域亦于全长股骨的中下段。  结论 标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可以获得重建后的初期稳定。

    畸形与变异
    腰动脉合并骶正中动脉变异1例
    李信晓, 付峰, 杨鑫, 张琦, 肖培, 代晓燕, 付升旗
    2013, 31(5):  581. 
    摘要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
    曾时兴, 詹世强, 昌耘冰
    2013, 31(5):  582-585. 
    摘要 ( 7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与传统方法比较,观察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205例患者实施传统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其中53例获得完整随访,为A组;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77例患者在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应用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65例患者获得随访,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评分、颈椎轴性疼痛,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椎板门轴愈合率、颈椎生理弧度及活动度,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A、B 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B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门轴愈合率、颈椎前凸角、轴性疼痛、颈椎生理弧度、颈椎活动度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  结论    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提高门轴愈合率、获得更佳的颈椎活动度。

    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
    龙厚清, 黄荷, 谢文翰, 黄阳亮, 刘少喻, 李佛保
    2013, 31(5):  586-590. 
    摘要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  结果    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 出血量480 ml (125~1770 ml )。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  结论    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
    曾忠友, 严卫锋, 唐宏超, 吴鹏, 张建乔, 金才益
    2013, 31(5):  591-595. 
    摘要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2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24~70岁,平均51.0岁,病史时间2 ~20年,平均7.5年,均有顽固性下腰痛;病变部位:L4 15例,L5 27例;均为双侧椎弓峡部裂,其中椎体滑脱Ⅱ°28例,Ⅲ°14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其中单节段固定38例,双节段固定4例。经椎间孔入路融合器植骨,使用一枚融合器5例,使用两枚融合器37例。对比其术前、后腰椎前凸角、骶倾角、滑脱角、滑脱率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采用Oswestry评分(ODI)评价其功能变化。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无感染,1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而行螺钉调整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8.5个月。除腰椎前凸角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外,术后滑脱角、滑脱率、骶倾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改善。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移位现象,椎间融合器植骨除2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骨性融合;Oswestry评分由术前33.6±6.5至最后随访时10.8±4.1。  结论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其病史时间长、病情重、病理变化明显。建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充分松解、尽量复位并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

    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式手术组织伤害的比较
    潘磊, 尹庆水
    2013, 31(5):  596-599. 
    摘要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传统开放式手术(OD)对组织的伤害程度。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例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两组手术组随机收集10位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大小。使用ELISA来测量IL-1β、IL-6、IL-8、IL-10、CRP、CPK在术前、术后1、6、12、24、48h的变化,术后使用VAS及改良MacNab 标准来评估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内窥镜组患者相对于传统手术的血流量小(P<0.01),更短的住院时间(P<0.01),更小的手术切口(P<0.01)。MacNab评估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90%满意度;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指数(P=0.661)无统计学意义;CRP、CPK、IL-6在术后24 h及48 h,开放手术组均高于内窥镜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具有相似的短期临床效果,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的特点。

    OSAHS鼻咽联合手术围手术期咽腔间距解剖变化及临床意义
    赵晨, 杨会军, 崔相国, 刘亚奇, 杨怀安, 姜学钧
    2013, 31(5):  600-603. 
    摘要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并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鼻、咽联合手术围手术期咽腔间距解剖变化的规律,及其对术后治疗、气管切开术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确诊为鼻、咽多平面狭窄的OSAHS患者50例,全麻下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鼻腔扩容术和/或鼻咽部腺样体切除术。测量术前清醒坐位,术前全麻卧位,术后全麻卧位,术后第1、2、3 d清醒坐位的咽腔间距,并记录术后当晚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并发症。  结果 术后第1、2、3 d坐位时咽腔各间距测量值均大于术前坐位值,软腭长度小于术前。全麻术前卧位咽腔间距小于清醒坐位。全麻术后卧位咽腔间距大于全麻术前卧位。术后当晚平均血氧和最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术前。术后无呼吸困难、无术区出血,未行气管切开术。  结论 OSAHS鼻、咽部多平面联合手术术后气道得到明显扩张,未出现急性梗阻及渐进性狭窄所致呼吸困难。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及密切监护的前提下可不行气管切开术。

    畸形与变异
    临床研究
    腭舌结构特点与改良腭咽成形及舌根消融术治疗重度OSAHS的临床意义
    冯春英, 周敬淳, 柯朝阳, 刘倩, 刘芳, 张博, 韩灵
    2013, 31(5):  604-607. 
    摘要 ( 7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根据腭、舌部解剖结构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行改良腭咽成形及舌根消融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并进行评价。  方法 对82例重度OSAHS患者用低温等离子辅助行改良腭咽成形(H-UPPP)及舌根消融术,术前行多导睡眠监测(PSG):AHI>50,LSaO2<80%;纤维喉镜配合Muller's运动检查(FEMM)及MRI检查,患者均存在腭咽及舌根平面狭窄,术后6、12个月随访并行PSG监测等。  结果 术后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6.9%、80.2% ,术后与术前比较AHI值下降(P<0.01),且LSaO2升高(P<0.05),所有患者主观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有高血压等并发症的患者大部分减轻甚至恢复正常。6例患者术后5~9 d不同程度出血,少数患者1~2月内有味觉稍减退、咽干、返流、咽异物感,后均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10 d出现肺动脉栓塞,经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根据腭、舌部解剖结构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行改良腭咽成形及舌根消融术治疗重度OSAHS,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可行、安全而有效的,可成为OSAHS患者手术治疗的主要选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综述
    周围神经缺损套管修复技术新进展
    夏许可, 章莹
    2013, 31(5):  608-610. 
    摘要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纳米拓扑结构材料对移植细胞行为功能的影响
    张贤祚, 刘若妍, 薛旭凯, 赵利, 秦建强
    2013, 31(5):  611-614. 
    摘要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拇长展肌肌腱变异并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吻合变异1例
    邓书炽, 王慧鑫, 薛禹辰, 司道文
    2013, 31(5):  615. 
    摘要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