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25
      
    30周年寄语
    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的当前争论与共识
    张世民
    2013, 31(6):  618-619. 
    摘要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述评
    畸形与变异
    掌浅弓变异1例
    徐亚男, 李坤, 任军伟, 王德广
    2013, 31(6):  623. 
    摘要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翼腭窝及毗邻解剖
    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的手术入路及临床研究
    廖建春, 邓斌华, 陈进璜, 胡建道, 李永德, 吕政纲, 张健, 刘环海, 纪振华, 彭浒, 刘海斌
    2013, 31(6):  624-626. 
    摘要 ( 1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翼腭窝区域的影像学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刘海斌, 邓彬华, 彭浒, 彭渝, 刘环海, 万安云, 纪振华, 万锋, 朱秋蓓, 刘新, 周先伟, 廖建春
    2013, 31(6):  627-630. 
    摘要 ( 1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量翼腭窝解剖相关标志与实体解剖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头部标本5例(10侧),采用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翼腭窝结构,分别测量一些内镜下重要解剖结构的影像数据,然后对头颅标本行翼腭窝区内镜解剖,并测量得到相应解剖学数据,比较两者解剖测量数据。  结果 影像学方法与解剖学方法测量的解剖数据都可反映实体情况,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翼腭窝影像解剖数据可靠,具有鼻内镜手术临床指导价值。

    翼腭神经节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纪振华, 邓彬华, 彭浒, 彭渝, 刘环海, 万安云, 刘海斌, 万锋, 朱秋蓓, 刘新, 周先伟, 廖建春
    2013, 31(6):  631-633. 
    摘要 ( 1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  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  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上颌神经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彭浒, 邓彬华, 刘环海, 彭渝, 纪振华, 万安云, 刘海斌, 万锋, 朱秋蓓, 刘新, 周先伟, 廖建春
    2013, 31(6):  634-635. 
    摘要 ( 10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在15个成人头颅部标本中解剖观测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观察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关系。  结果 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的距离为(13.78±2.18)mm;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7.89±2.67)mm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位置关系是:63.3%动脉位于神经的外下方,37.7%在神经下方。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之间的距离为 (7.68±1.35)mm(6.60~11.10 mm)。  结论 本研究可为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鼻腔外侧壁相关结构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纪振华, 邓彬华, 彭浒, 彭渝, 刘环海, 万安云, 刘海斌, 万锋, 朱秋蓓, 刘新, 周先伟, 廖建春
    2013, 31(6):  636-639. 
    摘要 ( 1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  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应用解剖
    尺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沈忠飞, 梅劲, 陈加俊, 徐达传
    2013, 31(6):  640-642. 
    摘要 ( 1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  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跟外侧神经与神经源性跟痛症关系的解剖学基础
    冯成安, 孙俊, 叶频, 张东葵, 范炜
    2013, 31(6):  643-645. 
    摘要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跟外侧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神经源性跟痛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2侧防腐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特点。  结果 跟外侧神经均起自于腓肠神经,9.38%以单干的形式出现,28.13%为双干,43.75%为3干,18.75%为4干。神经分布于足跟外侧及跟底外侧1/3的皮肤和跟垫组织以及骨膜。  结论 跟外侧神经在跟管内和覆盖于小趾展肌表面的足底腱膜外侧部的锐利缘处均有可能被卡压而引发神经源性跟痛症。

    成人足第2~5跖板的解剖测量研究
    郁耀平, 陈大伟, 张鹏, 俞光荣, 杨云峰, 李兵, 张凯
    2013, 31(6):  646-649. 
    摘要 ( 1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  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  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 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双侧踇趾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廖观祥, 巨积辉, 刘新益, 周荣, 张广亮, 王天亮, 侯瑞兴
    2013, 31(6):  650-654. 
    摘要 ( 6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游离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可行性。  方法 对18具新鲜尸体标本的右拇指建立拇指套脱伤模型,将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部分,分别测量背、掌侧创面纵长及创面近端周径,记录测量数据,然后于尸体上模拟手术:背侧创面设计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覆盖,掌侧创面设计对侧母趾腓侧皮瓣覆盖,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整个套脱伤拇指创面。  结果  测得的36个拇指套脱伤模型的数据中,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6.2 cm,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5.9 cm,创面近端周径最大为6.9 cm,均较文献报道两块皮瓣的最大可切取值小。18例模拟手术中,应用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右手拇指套脱伤模型,一次性修复了创面、指腹及指甲,术后拇指指腹饱满,外形美观,与对侧正常拇指外形相似。  结论 母趾趾背侧趾甲皮瓣与母趾腓侧皮瓣均能够提供足够大皮瓣以覆盖背侧与掌侧创面,两块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

    胰头与十二指肠的血供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殷永芳, 许继凡, 郭涛, 戴珏, 罗诗樵, 孙善全
    2013, 31(6):  655-658. 
    摘要 ( 18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血管走行,为在DPPHR术中如何保护十二指肠的血供及是否行Kocher操作提供更多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随机选取40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对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在97.5%的标本中(n=39), 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及伴行的静脉均位于胰后筋膜内;在90%的标本中(n=36),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走行于胰十二指肠沟内,易于保留;在个别标本中(10%, n=4), 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其中1例标本(2.5%,n=1),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但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仍位于胰后筋膜内。  结论 DPPHR手术的关键在于保留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部分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而Kocher操作有利于保护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在个别标本中,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此时施行DPPHR可能伤及十二指肠血供,导致手术失败。

    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的解剖研究
    陈良嗣, 黄晓明, 罗小宁, 张思毅, 梁璐, 宋新汉, 卢仲明
    2013, 31(6):  659-663. 
    摘要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结果 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颌下区的分离层面在颈阔肌深面与下颌下腺鞘膜之间。下颌缘支出腮腺后:①66.7%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7.21±0.50)mm;②23.3%平行下颌骨下缘;③10%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9.43±0.32)mm。在咬肌前下角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均与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交叉点至下颌角距离分别为(29.86±2.77)mm和(25.71±3.32)mm。舌下神经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区。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10侧模拟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  结论 熟悉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肌耻骨孔的活体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江鸣, 汪杰, 姜友, 张军, 鲁俊, 陈宏存, 姚宝忠, 李文波, 葛强, 李良
    2013, 31(6):  664-667. 
    摘要 ( 1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断层影像解剖
    颞叶基底桥静脉解剖的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杨德林, 顾士欣, 孙兵, 刘晓东, 车晓明, 徐启武, 李文生, 曲宝田
    2013, 31(6):  668-672. 
    摘要 ( 1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  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儿童肱骨远端泪滴影及前倾角的解剖影像研究
    廖世杰, 赵劲民, 陆荣斌, 苏柱程, 丁晓飞
    2013, 31(6):  673-676. 
    摘要 ( 1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DR-X 线摄片系统观测儿童肱骨远端泪滴影的解剖形成及前倾角度。  方法 利用细铅丝在儿童肘关节尸体标本上模拟肱骨远端泪滴影以探讨其解剖形成,同时利用细铅丝模拟肱骨小头及滑车的形状,通过DR-X 线摄片测量肱骨小头及滑车的前倾角度。  结果 泪滴影前部、后部及下部的致密影分别由肱骨远端冠状窝后缘、鹰嘴窝前缘及滑车相对区肱骨干骺端骺板下骨形成。肱骨小头前倾角为(42.63±2.24)°,滑车前倾角为(10.58±2.82)°。  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泪滴影分别由冠状窝后缘、鹰嘴窝前缘及滑车相对区肱骨远端干骺端骺板下骨等三部分围绕形成,其结构变化可作为诊断隐匿型或者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参考指标;肱骨远端骨折复位时应注意恢复肱骨小头、肱骨滑车的前倾角度。

    畸形与变异
    重复髌骨1例
    徐自强, 郝沛勇
    2013, 31(6):  676. 
    摘要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健康育龄女性盆腔静脉MRI研究
    孟令惠, 李树青, 王桂英, 刘怀军
    2013, 31(6):  677-679. 
    摘要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参考值,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62例健康育龄女性志愿者,年龄21岁~45岁。入组对象按是否生育分为2组,经产组30例,未产组32例。均行盆腔MRI平扫和MRA检查,测量左侧卵巢静脉及盆腔静脉直径,分析经产组与未产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62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直径为(4.45±0.59)mm,其中经产组为(4.87±0.45)mm,未产组为(4.06±0.42)mm,二者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7.297, P<0.001)。盆腔静脉直径为(4.17±0.58)mm,其中经产组为(4.45±0.48)mm,未产组为(3.91± 0.54)mm,经产组和未产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6.400, P<0.001)。  结论 经产育龄妇女与未产育龄妇女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有差异,临床医师诊断盆腔静脉相关疾病时需参考不同数值。

    新疆哈萨克族、汉民族髋关节CEA值测量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王明礼, 艾力江·阿斯拉, 张治龙, 方锐, 刘振峰, 加亨
    2013, 31(6):  680-682. 
    摘要 ( 8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量与比较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民族髋关节中心边缘角(CEA)值,为临床髋关节疾病诊疗、假体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抽取哈萨克族、汉民族成人骨盆前后位片114例、93例,在X线片上测量中心边缘角的大小。 结果 哈萨克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5.68±3.80)°、(35.94±3.74)°;汉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3.76±3.93)°、(33.77±3.93)°;哈萨克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3.45±4.34)°、(33.41±4.64)°;汉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1.41±3.57)°、(31.42±3.57)°。哈萨克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男性(P<0.05);哈萨克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女性(P<0.05)。  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男、女性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男、女性。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初步应用
    唐三元, 杨辉, 李远辉, 杜中立, 孙放, 唐天华, 梅其伟, 朱学敏
    2013, 31(6):  683-687. 
    摘要 ( 8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  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  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 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  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实验研究
    应力加载对体外培养C2C12细胞自身抗原及TLR3的影响
    冯利强, 陈荣, 刘幸卉, 黄维一, 曾慧君, 廖华
    2013, 31(6):  688-691. 
    摘要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机械应力加载是否干扰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自身抗原及TLR3的转录表达。  方法 对生长于BioFlex柔性基底膜表面的C2C12细胞施加不同频率的拉伸加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并比较分析应力加载前、后骨骼肌自身抗原(HRS、Mi-2、U1-70、DNA-PKcs)、TLR3的mRNAs表达差异。  结果 0.25 Hz、10%幅度、2 h/d的拉伸条件能加速C2C12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2 d和4 d拉伸组DPI较对照组提高(P<0.05),尤以2d拉伸组细胞增殖最为显著。拉伸2 d时,C2C12细胞内HRS、 Mi-2、U1-70、DNA-PKcs以及TLR3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一培养时间的对照组(P<0.05)。  结论 机械应力刺激信号可能参与下调与骨骼肌组织炎症相关的免疫调节分子。

    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体视学分析及黄芪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王登科, 张海宇, 刘海洋, 秦毅
    2013, 31(6):  692-695. 
    摘要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黄芪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Narrow-alley Test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并对其进行体视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 神经行为学检测,模型组大鼠的不对称分值明显升高,治疗组大鼠不对称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积和比膜面积均较模型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  结论 黄芪能够减轻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研究
    周葳, 徐义春, 骆众星, 王其友, 余冬青, 韦家冬, 余灏涛, 赵飞
    2013, 31(6):  696-701. 
    摘要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与可行性。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12只。两组均穿刺L3/4~L5/6椎间隙,实验组采用消融30s建模,对照组单纯以穿刺针穿刺建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12周行CR、MRI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DR及MR检查至术后12周均可见退变逐步加重的征象,如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及T2信号逐步降低。对照组DR及MR检查4周后无明显的退变加重迹象。两组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早期的髓核缺失,实验组12周可见髓核正常结构消失,椎间盘内结构紊乱。  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比传统单纯穿刺更易及快速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采用此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是可靠可行的。

    畸形与变异
    左腰升静脉入左肾静脉伴副半奇静脉缺如
    崔迎春, 成娟娟, 计胜峰
    2013, 31(6):  701. 
    摘要 ( 7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异氟醚激活ERK和HIF-1α产生对神经元缺氧无糖损伤的保护作用
    周国斌, 吉锦泉, 王志鹏, 孙柯
    2013, 31(6):  702-705. 
    摘要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在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无糖损伤(OGD)模型,采用MTT法观察异氟醚对神经元OGD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ERK(pERK)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  结果 异氟醚预处理显著增加OGD损伤神经元中HIF-1α的蛋白含量,ERK抑制剂PD98059可以部分阻断这种作用。  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对于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OGD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增加pERK表达,进而调节HIF-1α的表达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镁合金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杨庆磊, 尹庆水, 黄金龙, 马向阳, 夏虹
    2013, 31(6):  706-711. 
    摘要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fferson 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 JeRP)内固定系统对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应力分布。  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利用 Ansys软件模拟寰椎生理载荷中立位、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 JeRP系统内固定后的应力分布,计算骨折端的移位和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分析内固定效果。  结果 (1)所建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应力分布合理。(2)JeRP系统内固定术后,在所有运动状态下,内固定系统主要应力均集中在JeRP钢板的中部及螺钉根部。屈伸运动时螺钉尖部以及侧弯运动时同侧螺钉中部亦承受较大应力。(3)生理载荷下,两种材料JeRP系统的钢板及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及骨折端的位移均非常小,骨折端均存在一定应力,但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  结论 两种材料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时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及良好的内固定效果,但理论上镁合金组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优于钛合金组。

    下胸段单钉T11~12镍钛合金弹性内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
    李筱贺, 李志军, 高尚, 王海燕, 蔡永强, 徐达传
    2013, 31(6):  712-717. 
    摘要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镍钛合金弹性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弹性固定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  方法    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镍钛合金弹性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4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单钉单棒弹性固定系统在用于侧前方固定时,其下位螺钉根部与“U”形棒中段承受应力始终较大,而螺钉的中部与“U”形棒的上部则较小。螺钉根部在4种运动状态下,旋转运动加载的应力最大,而侧弯运动时最小,“U”型棒中部在4种运动状态下应力均较大。但均小于镍钛合金的屈服强度。  结论    T11~12运动节段前路椎间植骨单钉单棒弹性固定患者在正常运动状态下不会由于定械某部位应力过高而导致断钉断棒。

    畸形与变异
    尺神经手背支与小指掌侧固有神经交通支1例
    黄瑞超, 马建军, 郭磊, 王志信, 程雪梅, 杨瑞环, 余川, 赵海龙
    2013, 31(6):  717. 
    摘要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改良根治睾丸切除术治疗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
    谭硕果, 梁蔚波, 潘斌
    2013, 31(6):  718-720. 
    摘要 ( 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Ⅰ期精原细胞瘤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28例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5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  结果 改良根治组和传统根治组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方面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著异(P>0.05),但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且改良根治组因切口比传统根治组小,更具美观效果。  结论 改良根治性睾丸切除治疗Ⅰ期精原细胞瘤是安全的,有效的,与经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相比,具有切口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

    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冯春英, 柯朝阳, 刘倩, 周敬淳, 张博, 韩灵
    2013, 31(6):  721-723. 
    摘要 ( 9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  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综述
    miRNA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申宽宏, 黄东
    2013, 31(6):  724-726. 
    摘要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灌注法制备器官去细胞支架的研究进展
    赵丽娜, 梅劲, 张建色, 唐茂林
    2013, 31(6):  727-730. 
    摘要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少年颈肋综合征1例
    王信, 罗艳, 张健, 罗茜, 廖文波
    2013, 31(6):  731. 
    摘要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