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25
      
    应用解剖
    肝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刘巧云, 马心逸, 喻智勇, 高则海, 蔡强, 侯丽莉
    2015, 33(2):  121-1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7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为实施右前叶病灶的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剥离解剖20例成人无病变尸体肝脏标本,对肝右前叶Glisson系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G右总分出G右后与G右前的两支型占95%, G右总分出G右前与G6、G7的3支型占5%。G右总长(2.36±0.56)cm,G右前长(2.61±0.72)cm 。G右前根部距肝脏面的深度(1.99±0.43)cm,G右前末端距膈面的深度(4.84±1.95)cm,G右前主干与MHV主干的最短距离(1.61±0.90)cm,G右前主干与RHV主干的最短距离(1.89±0.80)cm,G右前主干与MHV主干的夹角(74.4±16.8)°,G右前主干与RHV主干的夹角(73.1±19.6)°。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主干末端呈Couinaud 型占20%,竜崇正型占65%,复合型占15%; 3级分支数目呈2~6支不等。 结论    右前叶Glisson系统走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布情况不完全符合Couinaud 8段所描述,在实施右前叶精准肝切除术之前应掌握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特点,有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式。

    畸形与变异
    右肺前后两叶变异1例
    薛刚, 马建军, 郭宝光, 卓静静, 林超群, 鲁亚明, 秦保庆, 何京
    2015, 33(2):  1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气管前筋膜的再认识及其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意义
    雷尚通, 丁自海, 葛军娜, 赵东辉
    2015, 33(2):  126-1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应用解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气管前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为甲状腺癌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进行解剖以及术中甲状腺癌患者的气管前筋膜进行观察,观察气管前筋膜及气管前间隙的特点。  结果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筋膜之间是甲状腺峡部、脂肪、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最下动脉、胸腺,甲状腺下静脉等。前层筋膜与舌骨下肌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为舌骨下肌后间隙; 后层筋膜与气管之间存在一个无血管的间隙,为气管前间隙,该间隙向下通向纵膈,向上经甲状腺峡部后方通向喉前,向两侧延伸至气管食管沟。   结论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分离显露甲状腺及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时应该保持气管前筋膜前层的完整性;气管前间隙是处理峡部和气管前淋巴结的外科层面。

    椎间孔镜(TESSYS)入路相关的L5~S1节段椎间孔解剖学观测
    李嵩鹏, 周游, 李定, 张佩, 李义凯
    2015, 33(2):  129-13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 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 结果   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 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 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  结论    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顺行肱骨髓内钉进钉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
    周贤挺, 屠凯凯, 吴云强, 朱绍瑜, 柳维, 贺行文, 石成弟, 杨雷
    2015, 33(2):  134-1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1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适合中国人群的顺行肱骨髓内钉进钉点。  方法 (1)成年新鲜冰冻肩部标本8例,解剖观测腋神经、旋肱前、后动脉、肱二头肌长头腱、肩胛上神经、肩胛上动脉与参考进钉点的距离,确定相对安全区域;(2)肱骨干标本60例,随机分成6组,在相对安全区行模拟打钉和影像学检测,从而确定理想进钉点。  结果 进钉点相对安全区域为肱二头肌长头腱后方及冈上肌肌腱内侧的肱骨头软骨面上。理想进钉点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后方(12.12±0.68)mm(11.69~13.57mm),冈上肌肌腱内侧8.5 mm。  结论 在顺行肱骨髓内钉植入术中,理想进钉点的确定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

    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的解剖学研究
    秦向征, 李良昌, 李光昭, 金范学, 崔林, 方今女, 丁自海
    2015, 33(2):  138-1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
    摘要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形成的具体区域,为临床切取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15侧,(女性2侧,男性13侧),皮肤无外伤及手术史。13侧下肢经股动脉行红色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各穿支间的链状吻合,并于穿深筋膜处测量各穿支的外径。2侧下肢制做血管铸型标本,观察皮支链的构筑。  结果 小腿后外侧穿支数为67支,每侧(5.15±1.86)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92±0.25)mm;腓骨长度为(34.78±17.78)cm,参与构成小腿后外侧皮支链的穿支数为34支,每侧为(3.31±1.65)支,直径为(0.99±0.23)mm,占所在区域穿支的(28.33±17.79)%~(64.04±19.48) %。  结论 根据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分布规律和形式切取皮瓣,不但可适当扩大皮瓣的切取面积,也使皮瓣的血供更加安全。

    腹腔镜肝切除术培训模型的构建
    肖菊姣, 孔祥雪, 付茂庆, 游辅宇, 王张林, 李鉴轶
    2015, 33(2):  141-1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离体猪肝构建简单、经济、能模拟出血和胆漏的腹腔镜肝切除术培训模型,并对培训模型进行评价。  方法 将新鲜的保留肝门和小段肝后下腔静脉的猪肝放置在组装的腹腔镜培训装置中,用红色明胶液体灌注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以模拟肝脏血流,黄色明胶液体灌注胆总管模拟肝脏胆汁。首先由3名腹腔镜专家对此模型进行各种方式的肝切除操作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专家意见,对模型进行改进。其次,由6名具有腹腔镜经验的肝胆外科医生对最终模型进行肝切除操作,用5分量表对最终模型的解剖结构、质地、血流情况等指标进行评分。  结果 与真实手术环境相比,对最终模型解剖结构的评分是4.6±0.3,质地的评分是4.9±0.1,血流情况评分是4.7±0.3, 胆漏情况评分是4.6±0.2。  结论 此培训模型构建简单、经济、能较真实的模拟术中出血、胆漏,可以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高级培训。

    断层影像解剖
    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的影像学与三维重建研究
    汪海清, 尹维刚, 史增元, 林荣, 范永盛, 陈一勇
    2015, 33(2):  144-1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  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  结论 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三维重建模拟经皮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周华, 高仕长, 周程鹏, 史黎晗
    2015, 33(2):  148-15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髋臼前柱的解剖参数,评估术前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的风险。方法   收集155例成人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91例,女64例,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应用MIMICS软件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螺钉,测量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长度、进钉点,并计算虚拟螺钉方向。垂直髋臼前表面虚拟截骨,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上下径。计算髋臼前柱在真骨盆缘MN段的弧度。结果   髋臼前柱允许置入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在男性为(7.95±0.98)mm和(124.84±6.79)mm,女性为(6.42±1.15)mm和(120.00±7.52)mm; 虚拟螺钉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为(21.55±2.67)°、(42.15±2.54)°,女性为(21.85±5.10)°、(41.51±5.23)°;  前柱MN段的弧度在男性为(38.29±3.28)°,女性为(43.41±3.50)°。以上数据除进钉方向外男女间均有显著差异。螺钉直径与性别、前柱弧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 -0.164。女性髋臼前柱置入直径为6.50 mm、7.00 mm螺钉的风险分别是男性的9.081倍、13.316倍。结论  对于中国人,建议使用直径为6.50 mm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当女性髋臼前柱弧度大于(44.49±2.47)°时,宜行钢板内固定。

    前连合及内囊断层解剖与MRI图像初步对照研究            
    王单单, 麻雯熠, 张晓阳, 袁武, 李云生
    2015, 33(2):  155-1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囊与其毗邻结构的断层形态学特征、内囊前肢与前连合之间的空间定位,及其与MRI断层影像的对应关系,为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脑深部刺激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的疾病提供可靠的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    利用MRI技术对100例健康成年女性的脑部进行扫描,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尸体大脑标本12例,然后经火棉胶包埋技术制成厚为500 μm的薄层连续切片,并与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断层切片可详细阐明内囊及其毗邻结构在不同方位上形态特征,MRI图像不能清晰地辨认内囊与其毗邻结构边界,水平位、冠状位上可观察到前连合连接双侧内囊前肢。  结论    脑断层解剖切片较MRI图像更能清晰地显示内囊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为脑深部电刺激内囊治疗某些精神神经疾病提供断层解剖学应用价值。

    垂体腺瘤患者蝶鞍形态的MRI研究
    王守森, 丁陈禹, 秦勇, 魏梁锋, 魏淋, 肖德勇, 王如密
    2015, 33(2):  160-1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垂体腺瘤病人的蝶鞍进行MRI测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  方法 连续收治并筛选垂体大腺瘤40例,直径大于10 mm,鞍底轮廓均完整。取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蝶鞍MRI进行测量,主要指标包括鞍长、鞍面、鞍凸、鞍角、鞍窗、肿瘤高度、鞍上和鞍下部分肿瘤的高度、鞍上和鞍下部分肿瘤的面积等,将其相互对比,并与蝶窦的气化程度及肿瘤切除程度作比较。  结果 凸型鞍底(鞍角 < 90°) 为29例,弧型(鞍角为90°~150°) 10例,扁平型(鞍角 > 150°)1例。肿瘤大小与鞍长、鞍面、鞍窗均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其中肿瘤大小与鞍长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鞍下部分肿瘤高度与鞍凸呈正相关(P<0.05),两者均与蝶窦气化类型之间无明显关系。鞍凸和鞍角均为较独立的观测指标,与鞍面、鞍窗及鞍长关系不大。  结论 垂体腺瘤越大,蝶鞍也趋于增大,特别是使鞍底更为隆突。在半鞍型蝶窦者,尽管鞍底较为扁平,但是因为伴有较大的鞍长和鞍窗,展开鞍底开窗手术操作的难度并不大。

    正常青年人群腕管正中神经MRI成像的断层解剖学测量
    林天武, 欧阳汉斌, 杨洋, 小明, 谢普生, 许靖, 黄文华
    2015, 33(2):  166-1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我国青年人群正中神经的断层解剖测量,为正中神经形态学研究和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共采集28例志愿者56侧腕部MRI数据,测量计算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扁平率(MNFR)和膨胀率(MNSR)并进行性别之间、双侧肢体间比较,再将上述指标分别与年龄、身高、体重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正中神经CSA、MNFR和MNSR在双侧肢体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SA和MNSR在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女性MNFR显著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NFR与身高存在着统计学负相关性。  结论 基于MRI(1.5T)正中神经的解剖测量具有可靠和精度高的特点;国人正中神经CSA存在着性别间差异,和西方人CSA相比差异较大,CSA和身高存在负相关性;CTS的MRI诊断标准应与国人解剖参数相结合。

    实验研究
    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及其转录分析
    杨同群, 张谦, 耿喜林, 胡旭昌, 丁明聪, 黄美贤, 廖华??
    2015, 33(2):  171-1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RNA芯片转录分析骨骼肌损伤前后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为肌损伤治疗、肌组织炎性肿胀的预防和处理提供相关的分子信息。 方法   机械挤压法制备B6小鼠腓肠肌损伤模型, 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肌损伤的程度和过程。RNA芯片转录检测、对比分析肌损伤前后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 结果   持续2次的挤压处理导致严重的腓肠肌损伤,肌组织肿胀、炎性渗出明显、肌纤维坏死(2~4 d)并逐渐出现再生的中央核细胞(7~10 d)。芯片检测发现在39429个检测探针中,3494个基因因骨骼肌损伤而呈现显著的表达水平改变(P<0.01),319个基因的表达改变超过10倍。富集率最高的gene ontology (GO)主要涉及免疫过程、防御反应和免疫反应。大部分基因在损伤后7~10 d趋于正常水平,41个基因在肌损伤后期仍持续上调,于伤后7 d或10 d达最高水平。 结论   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具有瞬时性,属于自限性炎症。再生期持续上调的基因可能参与肌损伤后期的抗炎效应,以避免持续、反复、破环性的骨骼肌炎症。

    酮体代谢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晓萌, 刘祺, 周剑, 孔刚刚, 吴秀华, 黄志平, 朱青安
    2015, 33(2):  176-18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已有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的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损伤前酮体代谢对于大鼠急性颈脊髓挫伤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方法 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KD组和标准饮食组(SD),喂养2周后检测血酮体含量。在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上行 C5脊髓挫伤,其挫伤位移为1.5 mm,挫伤速度达500 mm/s。挫伤后3 h和24 h采集颈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与凋亡和炎症相关的Bax,caspase-3和Bcl-2,CD68等的蛋白表达, ELASA检测挫伤部位反映氧化应激程度的SOD和MDA含量。  结果 KD组酮体水平为1.32 mmol/L,明显高于SD组(0.38 mmol/L)(P<0.05)。Bax,Bcl-2,caspase-3以及CD68的蛋白表达在损伤后均呈阳性,其中KD组表达量在两个时间点上均与SD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KD组SOD值在损伤后 3h高于SD组,且两组间差异在伤后24 h有显著性(540 pg/ml与281 pg/ml)(P<0.05)。MDA的变化趋势与SOD相反,伤后24 h KD组MDA值为509 pg/ml,明显低于SD组(855 pg/ml)(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明SCI前的高酮体水平减少了急性SCI的氧化应激程度、抑制细胞凋亡,为其在SCI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价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
    陆小军, 谢志颖, 付星卉, 翟万庆, 夏春林
    2015, 33(2):  182-18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 检测和分析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方法 采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成年SD大鼠单侧前脑内侧束,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悬尾测试、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在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变化。  结果 (1) PD大鼠出现了尾僵直、少动、运动迟缓、震颤、竖毛、咬尾或足、姿势和步态不稳等异常行为;(2) 悬尾测试对于评价PD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时间依赖性;(3) PD大鼠模型毁损侧的黑质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opamine, DA)和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含量均降低,DA的含量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第2、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62.96%、82.88%、92.71%、91.50%,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分别下降77.47%、 91.39%、96.25%、96.18%;术后第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89.03±5.36)% (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93.61±2.79)% (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 PD大鼠模型具有类似人类PD的运动症状,除旋转速度作为旋转行为经典的行为学指标外,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可作为PD模型旋转行为的辅助指标;(2) PD大鼠脑内毁损侧的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DA和5-HT含量均降低。

    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徙途径的实验研究
    汤华军, 范光碧, 郑宇杰, 邓莉, 高小青, 杨朝鲜
    2015, 33(2):  189-19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变化及迁徙途径。  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脑出血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各实验大鼠腹腔注射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徙分布情况。  结果    脑出血组侧脑室下区室管膜上皮的BrdU阳性细胞数比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BrdU阳性细胞沿胼胝体迁徙,最后散在分布于出血灶及周边区。  结论    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可增殖并沿胼胝体向出血灶及周边区迁徙,参与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修复。

    单羧酸转运蛋白1、2、4在急性心衰大鼠模型肾上腺的表达变化
    何书娟, 孙善全, 马容, 王静文, 蒋徐丽, 宋开琴
    2015, 33(2):  193-19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 MCT)1、2、4在急性心衰大鼠肾上腺的表达变化,以探讨急性心衰肾上腺的能量代谢变化。  方法 随机将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 250±20 g)50只,分为3组: 正常组(n=10)、假手术组(n=20,2 subgroups, 10 in each)和模型组(n=20,2 subgroups, 10 in each)。用1.5%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制作大鼠急性心衰模型;注毕,运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左室内压峰值(LVS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的变化曲线;用IHC和Western Blot检测模型鼠,肾上腺MCT1,2,4的表达变化。  结果    在急性心衰发生10 min时,肾上腺皮质和髓质MCT1、2、4的表达均有升高,此时假手术组MCT1、2、4也有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两组的MCT1、2、4的表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 min时,大鼠肾上腺MCT1、2、4的表达较正常组却有所下降,与正常组相比较,仅MCT1的表达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T2、4 则无明显差别(P>0.05)。假手术20 min组与10 min组相比较,MCT1、2、4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在急性心衰和创伤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MCT1、2、4的表达,在十分钟内呈代偿性增加,但随着心衰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反而降低,机体的能量代谢出现失代偿,提示MCT1、2、4参与创伤性应激及急性心衰的能量代谢过程。

    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
    吴培华, 石见, 陈健, 谭盛
    2015, 33(2):  199-2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NG)、高血糖1组和2组(HG1和HG2),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期间诱导急性期高血糖。MCAO后24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灶以了解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相关性,并观察缺血同侧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 NG组、HG1组和HG2组血糖分别达约4.0~5.0 mmol/L、10.0 mmol/L和20.0 mmol/L目标值。HG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均比NG组、HG1组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G1组与N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改变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轻度急性期高血糖(10.0 mmol/L)可能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干细胞而不加重梗死性脑损伤,重度急性期高血糖(20.0 mmol/L)则可能通过恶化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加重梗死性脑损伤。

    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诱发兔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
    张远华, 苏艳杰, 黄潮桐
    2015, 33(2):  204-2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致兔骨质疏松模型,探讨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兔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18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生理盐水5 ml·kg-1·d-1);去卵巢组(OVX,生理盐水5 ml/kg/d);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组(OVX+GC,地塞米松1 mg·kg-1·d-1)。实验第0、3和6周,检测各组大白兔腰椎(3~6)和右侧股骨的骨密度。实验结束时,取右侧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取第3腰椎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 结果   与SHAM组相比,OVX+GC组大白兔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性能(最大载荷、断裂载荷等)、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升高(P<0.05),而OVX组大白兔的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切实可行,而且效果优于单纯去卵巢兔骨质疏松模型。

    畸形与变异
    左膈下动脉多发变异1例
    郭宝光, 马建军, 陈艺璇, 高晓, 薛刚, 杨豪琛, 鲁亚明, 林超群
    2015, 33(2):  2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
    孙嘉利, 单守勤, 黄美贤, 颜晗, 钟世镇
    2015, 33(2):  209-21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配戴改良往复式步行矫形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 ARGO)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SCI患者的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行能力(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等)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  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且配戴ARGO进行步行训练的完全性SCI患者15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性检验对SCI患者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时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例患者的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4.9±1.97) step/min和(95.7±10.39) 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5.28±4.84)°、(22.34±1.96) °/s和(121.35±10.54)°/s。SCI患者的步速(rs=0.914, P<0.001),跨步长(rs=0.926, P<0.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s=-0.877, P=0.001),骨盆的旋转角度( rs=-0.926, P<0.001)和髋关节摆动角度( rs=0.963, P<0.01)与SCI平面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骨盆的异常运动、髋关节摆动幅度的受限及上肢的过度负载是完全性SCI患者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SCI患者应接受一些能够降低其过度生理负荷的康复训练方法,从而改善其重建的步行功能。

    锁定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郑翔, 章莹, 单永兴, 谢会斌, 郭晓泽, 朱昌荣
    2015, 33(2):  213-2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锁定加压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分别建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后侧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在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三种工况,评价各组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肱骨骨折块及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  结果 (1)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最大应力值小;逆行较顺行髓内钉在压缩工况最大应力值更大,扭转和弯曲工况较小;(2)骨折块最大综合位移:髓内钉较锁定加压钢板组大,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大,顺行髓内钉较逆行髓内钉大;(3)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组骨折断端最大应力大且应力分布均匀。   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治疗肱骨投掷骨折更加稳定且应力均匀;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后侧较前外侧更稳定但应力略大;逆行髓内钉稳定性优于顺行髓内钉。

    临床研究
    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治疗Denis B 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杨东军, 欧云生, 涂平华, 刘渤, 朱勇, 赵增辉, 蒋电明
    2015, 33(2):  218-22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 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月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 Denis B 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5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CT片及神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矫正丢失、腰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等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 150~200min,平均160 min。出血量 200~700 ml,平均450ml。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5个月。所有患者伤椎均获得满意复位,术后随访3~6月时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随访中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获得1~2级恢复,平均提高1.5级。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者钛笼下沉等并发症,患者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度好,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征象。  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钛笼椎体间支撑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的恢复脊柱生理曲度,能达到椎管充分减压和前中柱的支撑重建,同时保留伤椎相对正常的中下份椎体及下位未受损伤的椎间盘,降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张发惠, 张朝春, 林松庆, 宋一平, 郑和平
    2015, 33(2):  223-2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5例,车祸致伤8例,爆炸伤4例。缺损部位:手背软组织缺损13例;手掌软组织缺损3例;虎口区挛缩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 cm~12.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14.0 cm×6.0 cm,皮瓣旋转点平桡腕关节。  结果    临床修复27例,创面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例。所有病例经2~12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手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前臂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可以修复手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活检与骨微结构的临床研究
    李建赤, 梁江声, 李康, 陈惠平, 蔡跃波, 徐自强, 谭加群, 谢伟健
    2015, 33(2):  226-2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进行骨活检与骨微结构研究,了解其骨微结构组织形态学参考值,以指导治疗。 方法   实验组:选择低、中度能量创伤所致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的男、女性老年病例各15例;对照组:男女各选12 例新鲜尸体的股骨标本。用直径为1 cm的环钻于股骨转子间区按统一标准定位后,钻取高2 cm、直径1 cm的圆骨柱,进行骨活检与骨微结构组织形态观察和计量分析。 结果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小梁连接减少从而整个小梁逐渐丧失,在一定宽度(mm)条件下骨小梁较稀疏,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的百分率较小,两个骨小梁之间的平均距离较大,骨小梁结点相对较少,而骨小梁游离末端数相对多。两组间Tb.N、 Tb.Wi、 Tb.Sp、 %Tb.Ar、 N/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区骨微结构组织形态参数值对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合适的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技术方法
    骨内滋养血管显影研究初探
    湛世本, 陈飞, 汤宾燕, 刘蒙蒙, 陈贤俊, 石小田, 张显芳
    2015, 33(2):  229-2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
    摘要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显影骨内滋养血管。 方法 通过血管铸型造影剂灌注脱钙后X线摄影,获取骨内滋养血管图像。   结果 骨内滋养血管X线摄影血管图像显影清晰,血管穿入骨内滋养孔的位置,血管管径大小、走行走向、分支分布、与相邻血管吻合网等一目了然。 结论 血管铸型造影术骨骼脱钙后可获得清晰地骨内血管影像图像。

    综述
    畸形与变异
    胆囊动脉变异2例
    汤志敏, 宋信柔, 苏薇, 王骏豪, 贺桂琼
    2015, 33(2):  2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